这大概不是什么让男人们开心的消息。根据晶报昨日的报道,至少从技术上来说,女人自行生娃已经不是只属于科幻小说的想象,而是近在咫尺的愿景——德国哥廷根大学设计出了一套专门方案,可从骨髓中提取干细胞,然后将其人工培育成精子细胞。
对这条引发巨大伦理争议的科技新知,也许最该窃笑的是美国《纽约时报》美女专栏作家莫琳·多德。就在两年前,她出版过一本曾引发全球争议的著作——《男人是多余的?》。无疑,德国专家为她提供了新例证。
多德何许人也?《纽约时报》社评版专职专栏作家中仅有的女性,1999年度普利策评论奖获得者。多德生就貌美如花,说话慢条斯理,但专栏文章却老道至极,不动声色的冷幽默。前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曾约访过不少专栏作家,多数被访者对多德赞不绝口,纽约《新闻日报》专写都市专栏的海尼肯曾在访谈中告诉我,读多德的文章,会感觉到美女作者手中拿着刀子,但却以“最优雅最温柔的方式杀人”,犀利,过瘾。遗憾的是,我前年夏天多方设法约访女专栏作者,也曾接到多德的电邮回函,但她告知其时正忙于新书写作,无暇分身。
多德不惜暂别《纽约时报》专栏写作,在华盛顿埋头数月赶写的专著,就是在前年底成为全球性话题的新书《男人是多余的?》。这本338页的著作,其实是从文化角度对性别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为此,多德给新书加了个副标题——当两性碰撞时。
美女作家在书中指出,有充分证据显示,标示男人身份的生理标志——Y染色体正迅速退化,1万年之内也许将不复存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多德不无诙谐地说:如果女人生育乃至经济自立都可以让男人走开,那么,男人之于女人,就如冰淇淋一样,完全可以撒手放弃。多德语含讥刺地写道,从生理上来说,男性并不适合高位就职,布什内阁正是最好的证明。
基于女性主义者的立场,多德认为,男性并不喜欢甚至恐惧女性权利,他们对智慧型女性尤其不感冒。专栏作家甚至还引述一位闺中密友——《纽约时报》书评作者卡库塔妮的话作为例证。女作者在得知自己获得普利策大奖时的第一反应是:“现在我再也找不到男伴了。”
如此说来,有关“人造精子”的科技进展,也许可以启发美女作家写就更多刺激男性神经的专栏妙文。多德这样说过:“引发争议是专栏作家的工作之一,如果可以制造全国性话题,那简直求之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