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我省即将召开第五次党代会,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经济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大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我们深化特区改革思路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坚定的五年。
在百度搜索中键入“一省两地”,会在0.09秒钟的瞬间冒出20300条。“一省两地”是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简称,是在1996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海南产业发展战略。如果说在11年前“一省两地”还只是产业发展的美好愿景的话,那么今天,这样的愿景正如这个词汇的高频率使用一样,正在成为海南产业发展的现实图景。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王一新对记者说,从5年来的实践看,从社会各界的反映和评价来看,“一省两地”紧紧扣住了海南的热带岛屿特点和生态省建设的要求,是特别符合海南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
工业:正在变长的“短腿”
2006年5月15日下午,31万吨的塞浦路斯籍“诺神”号油轮,稳稳停靠在洋浦港海南炼化原油码头。这艘我省历史上进靠的吨位最大的船舶,给座落在洋浦经济开发区的中国石化海南炼化项目,运来了27.4万吨原油。
2006年9月28日正式投产的海南炼化项目总投资116亿元,设计原油年加工能力800万吨,达产后每年将实现3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给海南贡献税收20多亿元。
海南炼化是我省近几年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引进的代表性项目之一。2001年,海南工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15.9%,这个数字和青海、西藏等我国工业落后地区不相上下。工业发展的滞后,成为海南经济增长长期快不起来的重要原因。痛感于这样的现实,省第四次党代会指出,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大幅度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按照这样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几年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的前提下,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每年竣工投产一批、续建推动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建成了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天然气加工、石油化工、浆纸、汽车、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海南炼化、东方化工城、海马汽车、金海纸浆……一批重量级工业项目的竣工投产,使海南工业这条“短腿”迅速变长。“十五”期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九五”期间的17.7%增加到“十五”期间的27.9%。2006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工业增加值217.55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现在,细心的海口市民会看到,经常有大型运输车满载簇新的福美来小轿车,从金盘出发,经由南海大道和丘海大道,驶向秀英港。海南制造的小轿车将在那里登船运往全国各地的销售市场……
农业:成为全国的重要菜篮子基地
如今驱车经过东线高速公路,人们会看到公路两边有大片田地被白色的膜状物遮蔽。知情人会告诉你,那些都是用于种植瓜菜的塑料大棚。过去只有在北方农村才能见到的塑料大棚,这几年在海南大有遍地开花之势。据介绍,在大棚中种植瓜菜,不仅病虫害大大减少,减少一半农药喷施量,还可节水、节肥、节人工,同时能提高瓜菜品质和产量,效益更加明显。2006年海南的大棚达到5万多亩,今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亩。
塑料大棚的兴起,是海南这几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海南良好的光热资源条件,是发展热带农业的天然优势,但是粮食作物种植等传统农业生产,显然不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原则,始终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科技、订单、绿色农业,农业经济连续多年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3%。2006年农业完成增加值344.20亿元,比上年增长9.1%。瓜果菜出岛量从2000年的182.7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43.9万吨左右,年均递增13.5%。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重要菜篮子基地。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农业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的产值构成比由2000年的38.56:13.48:16.37:26.06转变为2004年的38.55:12.65:20.43:28.37,养殖业比重显著上升。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逐步影响并改变大农业的产业格局。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粮油糖传统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瓜菜、水果、热带作物等优势特色产业的份额不断提高。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等优势农业持续较快发展,是推动农业经济加快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出口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王一新认为,这是对海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认识的一次新提升。虽然近两年海南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其中优质水产品出口已连续翻番;多年来需要“借船出海”的荔枝、龙眼、香蕉、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直接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文昌冰鲜鸡、活鸡成功打进香港市场。但是,以出口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这意味着对海南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安全、品牌、销售体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示着海南农业必须走精准农业的道路。
旅游:打造一流热带海岛度假胜地
今年3月27日,莫斯科克落普斯展览中心,中国国家展在这里开幕。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中国旅游展区,他指着海南的展示图说:“那就是海南!”他说,我很向往海南,我的一些朋友都跟我说起过海南,他们从海南度假回来后,都说海南非常好!
普京对海南的向往,形象地说明了海南作为旅游度假目的地在俄罗斯游客心目中的地位。据统计,去年我省接待俄罗斯游客达到8万多人次,而前年的相应数字只有2.9万人次。
其实,不止俄罗斯人蜂拥而入,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地区游客也在大量增加。2006年海外游客61.69万人次,同比增长42.83%;其中外国游客46.57万人次,同比增长72.8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2912.28万美元,同比增长78.36%。
在外国游客增加的同时,国内游客也达到了1543.33万人次,同比增长4.8%;国内旅游收入123.57亿元,同比增长7.9%。
外国游客的大幅度增加,说明我省实施的旅游升级转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我省旅游部门围绕建设中国旅游强省和世界一流热带海岛度假胜地的战略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特别是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同国外大型旅游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大企业、大团队、大航线进入海南,使客源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把游客吸引来了,还要给他们留下好的印象,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9月,时任省长卫留成亲自挂帅,向严重影响海南旅游形象的“黑社”、“黑导”、“黑车”、“黑店”等旅游“四黑”开战。去年6月起,我省又开展为期半年的旅游市场“零负团费”专项整治工作。省旅游局长张琦认为,通过采取这些旨在实现海南旅游“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措施,旅游市场得到了有效净化。
目前我省正酝酿,联合国家旅游局向国家申报建立“中国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就是要把我国确定的旅游业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放在海南先行先试;以旅游开发为核心,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可以预见,这将成为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突破口。
海洋经济:打造海南的蓝色发展道路
王一新认为,“一省两地”战略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而引入海洋经济的内容,正是对这一发展战略的扩展。
海南所辖的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观念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开发利用南海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使海南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正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海南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明确提出通过发展海洋产业,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2005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确定了“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充分抓住南海开发的契机,走依托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海南实现十一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其实,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海洋经济尚待破题,这几年海南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却不乏亮点。2000~2005年,全省水产口产量从83.06万吨增加到150.1万吨,年均增长12.6%。其中海洋捕捞从59.89万吨增加到107.98万吨,年均增长12.5%。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1%。过去,海南水产品出口额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长期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去年取代江苏排在了第六位,水产品也首次超过天然气,成为我省出品额最大的出口商品。
展望海南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王一新认为,现实的选择是:充分发挥洋浦港处在国际主航道中心线的地理位置,以及洋浦港适合建设深水大港的优势,把洋浦港打造成为以华南为腹地、面向东南亚的国际航运枢纽;抓住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三大石油公司纷纷抢滩下海的机会,努力争取海南岛成为服务南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后方基地;加快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与海洋相关的游艇、水上休闲运动等新型时尚现代服务业。
蓝色孕育希望。海洋经济的崛起,将为海南经济的腾飞装上新的引擎。(本报海口4月14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