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领跑的新引擎
服务业发展提速,折射出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加快,“退二进三”,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李晓莉
本报图片 本报记者 陈国
“东南西北 中,发财到广东。
”
曾经的豪言壮语在这片岭南的热土上燃烧出一片热情。然而,随着“三来一补”的工厂渐行渐远,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拐点”。
柳暗花明又一村,弹指五年,广东的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个五年,广东将成全球重化产业基地
北重南轻。过去的广东,总是容易被重工业遗忘。国家的第一轮重工业化并没有把广东作为投资重点,广钢、韶钢、广石化、广船是那么仅有的、不具备全国地位的项目。
为了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广东在新千年之后发力“狂奔”———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机遇,广东的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新引擎。
汽车、石化等高增长行业成倍增长。2002年至2006年,广东炼油年生产能力从2320万吨提高到3350万吨,乙烯年产能力从53万吨提高到200万吨,并“圈定”了大亚湾、茂湛、广州南沙、崖门口、汕潮五大石化产业基地,预计投资超过1100亿元;汽车则以广州为中心,以日资三大整车厂为牵引,在珠三角建立庞大汽车产业链,汽车年产能力从12万辆提高到78万辆。
下一个五年,一个并不漫长的等待,广东将摇身成为全球重要的重化工业产业基地。这样的广东,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甩掉“轻重重轻”的失衡局面,稳坐“全球工厂”的宝座。
双轮驱动,第三产业悄然“腾笼换鸟”
“广东制造”是一张名片。
这张名片的过去,写着的是“产业加工厂”,佛山、东莞、中山、深圳各路“诸侯”,村村厂厂,多如牛毛,可是在全球经济越走越快的步伐下,这些小厂十分吃力,还有承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民工荒”。
这张名片的现在,改写为以物流、商贸流通、资讯服务、房地产、会展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正在打造广东现代产业新形象。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动“双轮驱动”,成为广东省经济增长两个重要支撑并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间,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广东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珠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与制造业一道成为经济增长两个重要支撑,对于优化广东省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深远。
过去五年,广东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已平均高达45.4%,比“九五”时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去年,广东省服务业快速增长,增加值将跃上万亿元台阶。服务业发展提速,折射出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加快,“退二进三”,三大产业间的结构不断优化并协调发展。
转型选择,创意产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有一个数据:全球玩具的七成来自中国,而中国玩具出口的近八成来自广东。两项计算,全世界孩子的一半玩具产自广东。
这是改革开放后,广东制造业的一项成就,也是广东玩具业成就的证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玩具业已在数量、质量、科技含量上步步高升。
过去,业界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中国生产的玩具为附加值低的中低档玩具,科技含量低,如以毛绒玩具为主云云。可近年来,高科技已经切入了玩具业的发展,在2005年1月世界最大玩具展德国纽伦堡玩具展上,东莞银辉公司的“神奇飞碟”唯一获“创意科技”三合一金牌奖。
“创意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显现出勃勃的生机。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意产业可以为国家和地区集聚和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在创意运用过程中,一方面人的创造性被激发,固化于创意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价值实现,另一方面创意主体在此过程中完成新一轮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
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催生出“创意阶层”,进而促进“创意产业群”的形成,而“创意阶层”的内部互动以及通过“创意产业群”对其他阶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得以实现大幅度提高。广东的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创意产业自然是不二之选。
惠州大亚湾迎来石化大项目,成为广东发展新标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