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给中国带来的总经济损失每年达1198.76亿元,占GDP的1.36%;现在,面对美国白蛾的重装来袭,有关部门制定了“人盯树”战术,以期“第一时间发现虫源消灭虫源”。
“绿色奥运”遭遇“白色恐怖”
——京津冀辽鲁首次联手狙击美国白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北京二环内出现美国白蛾!”
4月5日,国家林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美国白蛾即将带来的严峻疫情。
“不能让绿色奥运毁在小小的白蛾手里。”国家林业局明确表态,目前为了防灾,有关国家林业局部门已在北京布置了“人盯树”的战术,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虫源消灭虫源”。而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5省(市)亦将首次联手狙击美国白蛾。
虽然涉林部门如临大敌,外界却对美国白蛾少有了解。“甚至连虫子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国家林业局“群防群治,让老百姓成为眼睛”的防灾设想,因普通市民缺乏相应的昆虫学知识而略显苍白。
与京城绿化同步的白蛾威胁
小小的蛾子会威胁北京“绿色奥运”?
这不是危言耸听。据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介绍,2006年,我国4省市(京、津、冀、辽)的美国白蛾实际发生面积已经达到334万亩,据预测,今年我国的美国白蛾发生面积将达到405万亩,“并且增加到5个省市(京、津、冀、辽、鲁),防治任务比去年增加了15%以上。”
北京,不仅地处这些疫区的中心位置,而且去年5月份已经在二环以内的天坛公园和龙潭湖公园发现了美国白蛾。
“虽然去年已经及时进行了扑灭,没有在北京成灾,但是由于暖冬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越冬待成虫很多都没有被冻死。4月到6月,是美国白蛾开始危害树木安全的关键时期。形势十分严峻。”魏殿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介绍,美国白蛾是一个外来物种,从2003年北京平谷发现美国白蛾的身影,到2006年,北京疫区已经达到13个区县,越冬代成虫1.7万余头。今年,北京亦不断出现新的疫点,发生面积明显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并呈现出蔓延态势。
美国白蛾适生范围广,繁殖力极强,一只雌蛾一次可产卵800至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以上。而且传播途径多,如果不进行有效防治,势必造成迅速蔓延。这种具有暴食性的白蛾,,可将成片的树林树叶一扫而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而灾害严重的地方,“蛾子飞进居民的家里,赶都赶不出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说。
今年是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年,由于城市绿化的速度日益加大,移植树木的情况十分普遍,“进城的这些树木本身就很虚弱,因此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魏殿生表示,而随着奥运会的临近,运土、运材料进京的卡车,还有火车等,都有可能从外地把美国白蛾带到北京来。
外来物种入侵带来年1200亿损失
2001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破坏所带来的损失进行初步估算,损失约为546亿元。此后的分析和计算表明,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98.59亿元。专家们根据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1000.17亿元, 两项相加,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为每年1198.76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而国家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投入也十分巨大。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介绍,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在森林病虫害,特别是针对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的防控投入已达5000万元,同时,由于属地管理的缘故,地方在防治上的投入上更要占大头,投入约为中央投入的10倍,达到5亿元左右。如果加上科技投入和专家科研费用等,投入就更多了,“这种投入要用经济账计算,是很难算的。”吴坚说,“飞机进行一次飞防,就要花费5000元。”
据悉,到2008年,我国对美国白蛾的防治财政投入总数将达到500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入3000万元,防治资金投入2000万元。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告诉记者,尽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对于美国白蛾的防治,我国已总结出一些比较成熟的防治技术,但防控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检疫封锁,加强监测,搞好联防联治。“要强化政府行为,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群防群控。如果措施得力,美国白蛾是可防可控的。”魏殿生表示。
“不知道害虫什么样”让群防群控尴尬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表示,去年开始,北京林业部门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已增设至1500余个监测测报点,由近2万名生态林管护员进行全天候严密监测。“每棵树都要盯,发现树木大量失叶,以及树木衰弱或者死树,都要进行及时处理,如果不能确定情况,也要及时上报,国家林业局会组织专家到现场去实地调查,进行防治指导。”
吴坚介绍说,为确保绿色奥运的实现,今年北京还将加大生物防治的覆盖面,“西山林场已经建成了大规模的繁蜂基地,储备生产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100亿头。一棵树或者隔一棵树放一个茧,周氏啮小蜂会主动出来寻找白蛾寄主,效果好的可以达到60%,平均效果达50%。”
不过国家林业局也表示,相对于数量巨大的树木来说,专业人员还是太少了,因此他们要实行群防群治的策略,“让老百姓也成为病虫害防治的眼睛。”确保美国白蛾在北京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根除。
据介绍,一些地方在防治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管理机制。天津市武清区试行了“专业队查防联包制”,将区内54.8万亩林地划分成60个查治区,组建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的民营专业队分别管辖1个或几个查治区,实行监测和防治一体化,由乡镇政府监控专业队的防治效果。河北秦皇岛等地采取收购美国白蛾网幕的办法,发动群众采集网幕,效果很好。
国家林业局森林边防总站副站长潘宏阳告诉记者,国家林业局已经和气象部门合作,在今年3月6日惊蛰当天在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栏目里发布了今春的病虫情灾害预报。“主要是为了给林农在病虫害的预测上提供服务。”随着发生季节的到来,这个工作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为基层的群众,即最基层的防治工作者提供及时的信息。
但普通市民缺乏基本的昆虫学知识,是群防群治的一个软肋。美国白蛾从虫卵到幼虫到成虫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怎样危害树木的?记者随机采访了街头的一些市民。
“美国白蛾?没见过。”采访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美国白蛾到底什么样,对其可造成的危害也不甚清楚。
没有昆虫学知识,缺乏病虫灾害意识,是普通市民目前还不能成为有效眼睛的关键因素。
(相关报道:2006年第21期《全球最具威胁性外来生物过半入侵中国》)
原产于北美,是典型的杂食性害虫,适生能力强、传播蔓延快以及疫情暴发危害大的特点。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
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由于美国白蛾在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因此已被列入国际检疫害虫“黑名单”。美国白蛾1974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目前已蔓延到北京周边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