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沈阳4月15日电记者何勇报道:本溪市退役士兵刘震环按规定“自谋职业”,去年经民政部门帮助,在辽宁科技学院免费学了半年焊工,拿到中级焊工证书,年底被本溪电力安装公司录用。同他一起被录用的还有另外8名退役士兵。
刘震环等人的上岗过程折射出辽宁退役士兵安置的可喜变化。以往,退役士兵安置采取政府指令接收和“自谋职业”两种办法。由于退役军人安置计划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使安置工作出现“三难”:不少企事业单位把接收退役士兵当作“任务”,接收难;大量退役士兵“能报到不能上岗”,就业难;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安置难。辽宁民政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政府指令性安置人员中,全省实际上岗率平均不到40%。而在多数自谋职业者中,普遍就业质量不高、不稳定。
2006年初以来,辽宁省根据退役士兵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差的特点,将以指令性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改为以扶持退役士兵就业为主;根据市场需求信息,联合劳动部门,对退役士兵实行“普惠制”培训,使他们可以免费学习实用技能。
在培训科目上,安置部门一般选择需求量大的焊工、机床、车工、钳工、锻造等工种。营口、本溪、鞍山等市的退役士兵安置部门,不仅积极与当地企业建立就业网络,还主动到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推销人才,使就业渠道日趋广泛。去年至今,全省推荐退役士兵就业近1万人次。辽宁省民政厅负责人认为,这种“普惠制”培训、“订单式”就业的安置方式,尊重了市场用人机制,退役士兵安置由“三难”转为“三赢”:企业不再把退役士兵当作“包袱”;退役士兵可以按照个人意愿选择用人单位;在广开培训和就业介绍渠道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身份得到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