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监管民警的真情天地
高墙之内,铁网之下,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每天都面对曾经触犯过法律的在押人员,一方面思想上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去感化他们。面对面的较量,心对心的交流,他们默默地努力着……近日,记者通过特许来到了兰州市第二看守所,目睹了这里的监管民警的“高墙”生活,听到了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
2007年4月11日没什么特别,太阳是圆的,天色是灰的,小区大门外的那家牛肉面馆里还是那么拥挤。
车窗外的城市刚刚睡醒,但车水马龙的潮流中已经涌动着嘈杂与喧嚣。这样的风景,李建军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自15年前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兰州市第二看守所工作,他每天上班时看到的几乎都是同样的情景。
8点25分,通勤车开进了看守所的大院。签到,着装,检查警容风纪,李建军跟所有当班的监管民警一样,机械地重复着这些动作。8点30分,所有的当班监管民警准时进入了监区。
今年46岁的李建军是6队的主管队长,监区内的监管民警及在押人员都称他为“李队”。他走进值班室的时候,前一班的民警刚刚填写完值班记录。简单交接后,他们迅速集合在押人员开始点名、清点人数。上午9点,前一班值班民警在顺利交班后离开了监区。
“走,我们到各号室去转转!”接班后,李建军喝了几口水,转身对同班的副队长张玉海说。这是他们接班后的第一次巡查,巡查的主要内容是在押人员的精神面貌及号室、个人的卫生状况。走过一条长长的过道,他们先来到了1号室。
“集合!检查卫生!”张玉海向在押人员下达了口令。一阵忙乱后,十多名在押人员迅速排成一行。李建军慢慢地从排头走向排尾,目光从每一名在押人员的脸上掠过。在6队,李建军眼睛厉害是出了名的。就是这样看似无意地用目光一扫,他就能从在押人员的脸上看出很多端倪,无论是打架受伤还是头疼脑热强装无病,都逃不过他犀利的眼睛。
走到排尾,见一切正常,张玉海再次下达口令:“把随身物品拿出来,双手平伸!”这次,他们主要检查在押人员的个人卫生和是否带有违禁物。从排尾到排头,他们一个一个仔细检查。当走到中间一名小伙子跟前时,李建军皱起了眉头:“留那么长的指甲干啥?剪了!”“是!”小伙子声音洪亮。“早上组织学习《在押人员行为规范》和《严管牢头狱霸的有关规定》,下午抽查!解散!”检查完毕,张玉海布置了当天的任务。随后,他们又依次来到其他的号室检查。
在4号室,李建军一眼就看出队列里一名在押人员神情不对。“丁强,出列!”李建军向其下达口令。“是!”丁强向前跨出一步,保持着立正姿势,但精神很颓唐。“咋啦?哪里不舒服。”李建军问。丁强回答说:“早饭后肚子不舒服。”“啥症状?”张玉海听见后,近前仔细询问,并做了记录。
10个号室转完已是早上10点多,李建军回到值班室后,给监区的卫生队打了电话,让大夫过来给丁强看病。随后,他便叫来了一名在押人员开始常规性的谈话。根据监区的规定,当班的监管民警每天必须和5人以上的在押人员谈话,以便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同时,根据要求,他们跟每人的谈话不能少于20分钟。早上剩下的这段时间,李建军和3名在押人员进行了谈话,张玉海则带着大夫去给丁强看病。看守所的监管工作就是这样枯燥而机械,但在这个特殊的地方,李建军和他的同事们对每一个步骤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上午11点40分,食堂的炊事员推着餐车来到了开饭通道。炊事员揭开菜盆的时候,香味随着升腾的热气,四散溢开,诱惑着号室里的每一个人。在监管民警的监督之下,饭菜被均匀地分到了各个在押人员的饭盒中。
午饭后,各号室进入午休阶段,但监管民警却不能休息,这个时候,他们除了不定时到监区巡查外,还要通过监控录像观察各号室的情况。下午2点多,记者进入监区的时候,在押人员午休刚刚起床,李建军和几位监管民警正督促大家打扫卫生。2点30分,张玉海去各号室抽查在押人员学习《在押人员行为规范》以及《严管牢头狱霸的有关规定》等监规的情况,李建军则叫来了一名新来的在押人员进行谈话。不知什么原因,这名在押人员似乎一直很拘谨,目光游移不定,两人的谈话基本上是一问一答,很是机械。20分钟的谈话结束后,他站起来在笔录上签了字,然后小心翼翼地离开了。
“这个人的心里绝对有事,完了我还要继续做他的工作。做我们监管民警,不光是管着在押人员不让他们脱逃、自杀,而且还要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李建军对记者说,看守所是个很特殊的地方,很多人刚进来的时候,一般都有很大的思想包袱,导致心理扭曲。为了矫正在押人员的心理,所有的监管民警都自己买书学习研究心理学。看守所也经常请一些心理专家给大家上课,以便更好地掌握在押人员的心理。工作了15年,李建军清楚地知道,只要真心去帮助在押人员,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下午3点多,张玉海回来的时候,带来了一名叫李明的在押人员,说有重要情况向李队反映。“李队,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要检举!”进门还未落座,李明就激动地说。见有重要案情,记者立即回避。20分钟后,李明离开了值班室。
“这个硬骨头终于让我们给啃下了!”记者回到值班室的时候,李建军、张玉海二人显得兴奋异常。因为李明的省悟,使一起棘手的刑事案件终于水落石出。据李建军介绍,李明去年底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看守所收押,由于其拒不交代同伙,使案件的侦破陷入了僵局。不久前,李明的父亲病危住院,李建军得知消息后,在征得上级批准的情况下,将李明带到医院看望其父。没想到,李明父子这一见竟是永诀。几天后,李明的父亲就去世了。为了让李明安心接受改造,看守所特事特办,派出专人专车,帮李明处理父亲的后事。这件事之后,李明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今天他终于自己站了出来。
张玉海告诉记者,诸如李明这样的在押人员还不算什么,最顽固、最“难啃”的要数那些罪大恶极或是被判了极刑的人员,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顽固、再凶残的人也有其软弱、善良的一面,“感化”他并不是没有可能。两年前,曾在兰州为恶多时的一个涉黑团伙被警方捣毁,其主要头目“东东”被送到了6队。背负多条人命的“东东”在监区内顽固不化,不配合监管民警的工作。后来,李建军等人得知“东东”在家是个大孝子,最听父母的话。看守所领导几次派李建军等人到“东东”的家里看望其多病的父母,在民警的感化下,“东东”的父母站出来劝儿子转变态度,“东东”后来不仅检举了其他犯罪行为,还带头说服其他在押人员好好认罪。2006年夏天,被判处死刑的“东东”在临上路的前一天晚上,重重地跪在了李建军的面前,声泪俱下地说:“我罪大恶极,简直不是人,但你们却把我当人看待,来生我一定做个好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兰州市第二看守所,像这样的真情故事在每个监区都发生过……
下午5点整,炊事员推着小餐车又准时地来到了开饭通道。李建军走了出去,他要监督炊事员给在押人员分配饭菜。晚6点10分,各号室在当日值班员的组织下点评当日工作。6点30分,监管民警开始收监点名。点名完毕后,在押人员回到各自的号室,开始看电视。在晚上10点就寝前,他们可以在号室里自由活动。
“每天的工作都是这样,长期下来,我们很多人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李建军告诉记者,因为他们要给在押人员灌输正确的思想,而不能被他们的思想同化,时间一长,使得监管民警在不自觉中变得很独立,很主观。当他们把这种强硬态度带到生活中时,让朋友、家人很难接受,交际圈子也越来越小。
“虽然我们在矫治在押人员的心理,但自己的心理往往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疾病。”张玉海说,在帮助在押人员矫正心理的工作方面,他们必须要真心付出,但在内心里,他们每个人都必须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时时保持警惕,防止受到拉拢腐蚀或是人身伤害。
“晚上10点以后,在押人员都就寝入睡,但我们却不能松懈,20分钟一次的巡查一次都不能少,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交班。”李建军说,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在押人员的言行举止受到各种约束,同样,监管民警也有着严格的制度管理。
采访中,监管民警告诉记者,在警察这个职业里,监管民警及狱警算是最苦闷、最乏味的岗位,很多人都不愿意来,但只要到了这个岗位就很难离开。在兰州市第二看守所,很多人一干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张玉海告诉记者,曾有在押人员开玩笑地对他说:“我们在这里是‘有期徒刑’,而你们却是‘无期徒刑’,只不过一个是管理者,一个是被管理者!”
采访中,看守所所长赵志军来到了6队。对于监管民警的艰辛付出,赵志军感慨地说:“我们也是人民警察,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艰辛?在当前的社会,警察的文明执法程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看守所以及监狱,处处都要体现对在押、服刑人员的人道主义。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新时代的看守所、监狱早已不是人们想像的四面高墙围起来的黑暗之地,在这里面每天都发生着阳光般的故事,每个人的身上都演绎着真情!”(文中在押人员均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齐兴福
图/本报记者 裴 强
<兰州晨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