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当选“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的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是位苦孩子,母亲远走他乡,父亲身患重病。贫困艰难的生活,她却以微笑面对,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她感慨地说,“国家奖学金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对我的生活和学业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前不久,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姜秀娟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这位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学生家庭贫困,是国家奖学金帮她渡过了难关。她感激地说:“国家奖学金给了我资助,也给了我巨大鼓舞和精神力量,让我受益终生。”
奖学金首次冠以“国家”名称
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高校扩招后,贫困大学生成为人们关心和牵挂的群体。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正是党和政府为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人民币,设立国家奖学金,资助45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国家奖学金额度较高,一、二等奖每人每年分别为6000元和4000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冠以“国家”名称的奖学金,受到贫困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为进一步加大资助高校贫困生的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2005年开始,中央政府每年出资10亿元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告诉记者,国家助学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种形式。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对象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额度为每人每年4000元,每年资助5万名学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为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国家助学金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为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资助约53.3万名学生。
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拿出大量的资金,对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和优秀贫困生给予资助或奖励。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说,好政策就像一片阳光。国家助学奖学金正是党和政府送给贫困大学生的温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关爱。这项政策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把这项惠及万千学子的事情办好,各高校对申请、评定、审核和资金发放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做得细致入微。清华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张春生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国家奖学金的金额较高,学校要求申请的学生参加各院系组织的大奖答辩会。在评定时,首先认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并考察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在国家助学金评定时,学校认真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安排各院系与每名获助新生进行两次认真谈话,了解他们家庭经济的详细情况,帮助他们制定个人财务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把政府的关爱化作动力
用感恩的心去服务社会
“党和政府的关怀,已化作一种强大动力,使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浙江大学学生薛宏燕从大二开始享受国家助学金。“上大学前,我以为要花很多时间勤工俭学,甚至会影响学业。享受国家助学金后,我没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去年,薛宏燕和几位获得国家助学奖学金的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她作为组长,主持了“经济困难生的生存状况和教育探索”调查,受到学校表彰。薛宏燕打算毕业后回到家乡宁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家乡建设。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楼仁功说,在浙大,像薛宏燕这样的学生很多。国家助学奖学金为这些同学雪中送炭,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了发挥国家助学奖学金的教育功能,上海理工大学特意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开展“爱心回报,结对助学”活动。100多名志愿者在上海市杨浦区的街道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一对一家教服务。一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不仅帮结对的残疾学生复习功课,传授学习方法,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同学的事迹鼓励残疾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起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他们的行动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处长汪庆华说:“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的实施,不仅为大批贫困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对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获得资助后,他们不仅发愤成才,而且以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令万千学子备受激励和鼓舞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这个来自春天的消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又是一个福音,又是一片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