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这里的湖水又黑又臭,岸边牛儿都不喝湖里的水。”回想起长寿湖3年来的治污成效,在长寿湖做了50年渔民的唐志伦颇有一番感慨。直辖10年,长寿湖从“一潭死水”演变为独树一帜的生态鱼养殖基地。
从忽视环保追求产量,到重视环保得到经济效益,长寿湖水质环境的可喜变化,正是长寿10年发展的一大缩影。曾几何时湖水“牛都不喝”长寿湖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长寿湖水力发电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1997年被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随着不断开发,从1999年到2004年,长寿湖的水质污染问题显现了出来。“1991年初,岸边的渔民开始在水里投饲料,搞起了网箱养殖。鱼的产量上来了,水质却开始变差!”62岁的唐志伦是长寿湖边的老渔民。他告诉记者,1993年后,几乎整个长寿湖湖区都拉起大网,投化肥、甩鸡粪,搞起了污染更为严重的网栏养殖。长寿湖的水质也骤减为五类水质,连居民家养的牛都不喝湖里的水。忍痛割爱拆网饲养生态鱼红极一时的网箱鱼养殖曾经是长寿湖边3000多渔民的生活命脉。据了解,长寿湖实施网箱养殖后,光1997年一年的总产鱼量就达到300万公斤!到网栏养殖后,2003年长寿湖产鱼量更是占全市产鱼量的1/3。1999年初,长寿县政府开始着手实施治污措施,同时劝导渔民拆除网栏、网箱。所谓生态鱼养殖就是只向水中播撒鱼苗进行白水养殖。唐志伦作为养殖大户,带头响应了政府号召,开始不再向湖中投放化肥、鸡粪。如今,原先的108户渔民中有40多户办起了生态鱼养殖,其余的则转型搞起了旅游、餐饮等行业。长寿生态鱼的牌子也开始在市场打响,“产量虽然少了,但少了投入,打响了牌子,效益还提高了。”展望未来打造重庆城市名片生态养鱼让长寿湖的水质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湖内水质已达到二类水质,水中的容氧量由以前的1.5毫克每升提高到现在最高的7毫克每升。以前牛儿都不喝的湖水,如今夏季每天能引来数百人下湖畅游。同时,由于养殖、旅游行业的带动,长寿湖周边经济大为提高。长寿湖管委会张主任向记者介绍说:“一条直达长寿湖的高速路和一条沿湖路正在建设中,多座三星以上级别的酒店也将兴建,相应的水、电、气网正在逐步完善。长寿湖已经不单单是长寿人民心中的福地,它将成为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展现在大家面前。”重青报记者周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