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市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情况下,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比2001年的5274元增加了3346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0.3%。
农民增收显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惠农政策和资金支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等各项政策的出台,明确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为农民生活改善和收入提高奠定了基础。
仅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元一项政策,就使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5万亩,截至2006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6.7万亩,实现收入21.1亿元。五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6061元,恩格尔系数则从2001年的35.0%下降到32.0%,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5万农民实现转移就业
去年9月,京郊10800名农民有了一个“新职业”———农村管水员,全市3954个村,每个村都有1至3名管水员,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巡查机井、登记水表、征收水费,每人每月得到补贴500元,全部由市财政拨付。时隔两月,京郊4000名农民经过培训,作为本市第一批乡村公路养护员走上工作岗位。
44.8万农民上养老保险
2004年底,本市在13个区县的184个乡镇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由此农民看病也能实现“报销”。
从2006年1月1日起,北京市的320万农民,只要年满16周岁,就可以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退休后便可与城里人一样领取养老金。为了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还在农村实行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政策,山区农民只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将至少获得每人每年70元的政府补贴,而平原农民最少可拿到每人每年50元的政府补贴。
三项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年来,新农村建设一直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三项工程实施之后,政府累计为农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万盏,安装高效节能卫生吊炕4.6万铺,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10个,大中型沼气池15个,建设雨洪利用工程150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