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着几个蒙皮的木鼓,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似滴水,其他演员伴随木鼓的节奏,不停地前后旋转,并配以大幅度的扭身、甩手、踢腿等动作,舞姿粗犷奔放,别具一格……”在去年“荷花奖”舞蹈大赛上,来自贵州黔东南民族歌舞团带来的苗族舞蹈《反排木鼓舞》让不少观众和外省舞者领略到了被称做“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的独特魅力。
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木鼓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
“台江方召反排村是著名的木鼓舞之乡。1986年反排木鼓舞初次露面、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一举成名,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此后,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频繁邀请,常常出访演出,全国一些大旅游景点、大饭店、大宾馆也成了反排木鼓舞常年签约演出的基地。
村长张文成介绍,以前反排村十分闭塞,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田少土瘦,多数人家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好一点的人家每年才能挣到1000~2000元。这些年,通过多彩贵州一系列比赛、青歌赛等比赛,反排木鼓舞、多声部情歌等民族文化瑰宝在外受到欢迎,反排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韩国、欧洲等海外游客,寨里的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村民们自发组织演出队联系外出演出,到贵阳、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一个月就可以挣1000~2000元。现在全村几乎家家都有了彩电、VCD、缝纫机、电冰箱等电器。靠做反排木鼓和大芦笙,村民唐世成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尽管一个芦笙或者木鼓价格上千元,销路还是很好。唐世成在村子里有两座吊角楼,在县里也有一套房子。村子里也有其他几户会做木鼓,他们也都开始做木鼓往外卖,每年农闲时都可以赚点儿钱,这样学习做木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