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入“差校”,重点校不愿接收“差生”……近年来,北京“小升初”择校问题,受社会关注。以往招生工作未开始,许多家长便开始为孩子上学东奔西走。今年,北京市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小学毕业生逾9万名。
家长:不管说啥,谁不想让孩子上重点校?
“老牌”市示范学校161中学的咨询会上,家长们的提问急迫而层层深入,校方的回答闪烁而留有余地
与北京市教委“小升初”新政策颁布隔一天,西城区“老牌”市示范学校161中学召开了“小升初”咨询会。家长:“今年会不会招收西城区以外的学生?”校方:“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好说。从市教委的政策来看,今年对‘跨区择校’的限制比较严格,一切都要等4月中旬西城区教委的政策下来以后,我们才能决定到底会不会招收外区的学生。即使招收,留给外区学生的名额也非常有限。”家长:“如果外区的孩子很优秀,是否有机会呢?”校方:“今年市教委是严格禁止入学考试的。外区特别优秀的学生应及时打电话向有关学校进行咨询。”家长们的提问急迫而层层深入,校方的回答闪烁而留有余地。咨询会现场,共设有5个咨询台,招生老师声称不接收学生简历。但记者看到,在一个咨询台上,已经有厚厚的一大摞简历。一位招生老师说:“即便收下简历,也不代表外区学生有入学的可能。因为有些家长强烈要求,把孩子的简历放在学校,我们也就只好先收下了。”为什么要选择161中学这样的市重点学校?家长们普遍表示:“当然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师资水平、升学率比较高。”今年最牵动家长神经的是:“小升初”政策明确规定,坚持“免试入学”和“就近入学”原则。咨询会上,家长普遍关心“小升初”入学考试的相关问题。161中学的招生老师反复强调,今年不会进行入学考试,这里的“入学考试”被定义为笔试,但不排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也就是面试,因此,学生一定要勤于复习。一个“小升初”培训机构的网站提醒家长:“要密切关注各个学校招生的最新动态,要给学校招生办勤打电话,咨询最新‘小升初’跨区择校事宜。面试是筛选生源的最有效途径,即使不笔试,学校也会以其他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因而,不可掉以轻心……”
校长:不说还明白,咋越说越糊涂?不以证书作为入学参考,那参考啥?
市教委只出原则,没有解释,让下面的区县教委很难办,估计示范校有可能会找到新的方式挑选学生
与往年不同,今年出台的北京“小升初”政策规定,申请跨区县到户口或家庭新住址所在区县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在其就读的小学填写“初中入学登记表”,再到户口或家庭新住址所在区县教委办理登记手续,登记后将“初中入学登记表”交回就读的小学,由登记部门所在区县分配入学。如果小学毕业生跨区县就读,则需要经过区县招生部门的批准。在家长眼里,这或许是一个入学程序的一般规定,但在初中学校校长的眼里,这是一种限制。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在跨区县择校方面出台了新措施,“市教委把权力和责任更多下放到区县招生部门”。此外,“对于招收特长生和暂时保留的实验班招生,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教委建立统一的招生规则,而应当取消一些学校自行设计的招生规则”。今年“小升初”政策的限制不仅于此,更让校长们头疼的问题,是录取依据的相关规定。一位示范学校的校长对新出台的政策公开表示质疑:“不让我们以竞赛成绩和考级作为入学参考,那么,究竟应当参考什么呢?”一所完全靠电脑派位招收学生的普通学校校长认为,如果完全能按新政策做,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市教委只出原则,没有解释,让下面的区县教委很难办,估计示范校有可能会找到新的方式挑选学生。而今年的北京“小升初”政策中,“原则上”的频繁使用,让校长们似乎有更多的理由持观望态度。
专家:只治标不治本咋行?要拿出铜陵的勇气和坚持来
初中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择校热的主因,而“择校费”的风行又导致教育的腐败,阻碍教育公平的实施
“有人说搞重点班是为了把‘好苗子’集中在一起,因材施教。我认为,这显然是一种误区。”罗洁说。“我们这么操心费力就是为了能让孩子进入一所好初中,如此一来,水涨船高,孩子才可能有更大的优势,以及更多的机会,进入好高中和好大学,也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家长这样认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公开表示,初中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北京“小升初”择校热的主要原因。北京市教委今年的“小升初”政策对“限制跨区、跨片流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出发点很好,但能否起到作用,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事实上,不得以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录取依据这一条,就很难操作。一些好学校为了保持优势,总要确定自己的选拔标准;而家长又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因此,只要有学校差异存在,择校现象就不能根治。”杨东平说,消除择校的关键在于全力推动教师和校长资源的流动,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向名校倾斜状况。一位示范校的资深语文教师认为,“择校”表面上是因为家长和学生考虑学校的升学率等因素造成的,实质上择校行为的对象是教育资源的问题。处于相对少数地位的重点校拥有相对多数的优质资源,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必然导致“择校”,而“择校费”的风行又导致教育的腐败,阻碍教育公平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李连宁认为,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突破,就是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安徽铜陵一度被称为“中国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城市”。铜陵市教委原副主任汪其惠认为,无论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还是定向切块,都不是铜陵的发明。“我们就是按照义务教育法来办,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的精神来办,并没有采取特殊的招生办法。”有专家认为,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而在于当地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持。(王涛、刘浦泉)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新华社专稿)
回顾
政策大致分三个阶段据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1中原校长王晋堂等人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北京“小升初”政策大致可划分为统一考试、择校、主导均衡3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北京“小升初”最初实行统一考试,重点学校根据分数选拔。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北京中小学生“就近入学”渐次推行。但为了让孩子进好学校,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于是,一些重点学校开始招收择校生和收取择校费。1996年、1997年,教育部连续两年下发文件,对各地出现的“择校乱收费”问题进行治理。北京市也在1998年借鉴香港的做法,将电脑派位引入了“小升初”。所谓“电脑派位”,就是将一个区域里的学校招生名额都拿出来平均分配。但实施的好景不长,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进“差校”,重点校又不愿接收“差生”,在这两种力量难以抗衡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以“适应群众的多种需求”为由,开启了“择校”的口子,即允许学校办英语、数学等实验班,允许学校招收文体、科技等特长生。于是,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挤进好学校,让孩子上奥数班,上英语班,上艺术班……2005年,针对北京“小升初”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北京市教委先后出台了多项规定,比如叫停“迎春杯”奥数比赛、名校举办的衔接班。去年,为了限制家长带着孩子到处赶场测试,北京市教委对特长生测试时间统一规定。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