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4月16日讯
毕业前办理信用卡大肆透支消费,毕业后只留下打上负号的信用卡帐户,人却没了影踪——越来越多这样的“毕业逃债族”正被银行推上法院的被告席。
记者昨天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本市多家法院均受理了多起这样的信用卡透支案件,仅黄浦区法院至少有10起,而这些案件的被告大多是在上海就读的外地毕业生。
这些大学毕业生缘何频成“逃债族”?记者经过采访调查发现,诚信意识缺乏、银行审核不严以及责任追究有难度正是个中原因。
今年大学生毕业的时间又已临近,法官就此提出,不应给大学生发放信用卡。银行方面则表示,千万别以为逃债不会有后果,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全国联网的,不管在哪里赖帐,逃债毕业生都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银行多次催款无音讯
法院审判被告多缺席
不久前,在黄浦区法院法庭上,某银行代理人坐在原告席上,而被告的位置一直空着。被告是本市某名牌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小姜,经法院传唤,他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但这不影响本次法庭庭审。
银行代理人拿出一本帐簿,持卡人小姜透支消费合计2328.77元(暂算至2006年11月27日),透支金额为本金及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包括透支利息、滞纳金、超限费等。该卡发生透支后,银行多次向小姜催款,但小姜至今未履行还款义务。
记者在银行的一张催款通知上看到,2006年10月18日,银行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小姜,但小姜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2006年11月1日,工作人员终于联系上小姜了,小姜承诺明后天会还清所有欠款,但之后仍无音讯;2006年11月21日,工作人员再次拨通小姜的手机,小姜说他已在外地工作,近段时间一直很忙,以致无法还款;2006年11月27日,小姜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小姜的老家在湖北,他当初在上海校园里申请办卡时,用的是学生证和身份证的复印件,而身份证上的地址是本市中山西路某号。“这样的身份证很有可能是假的,可惜银行当初没审核出来。”主审法官对记者说。
今年4月9日,黄浦区法院对此案作出宣判,小姜应归还银行信用卡透支款、利息及费用2254.01元(银行放弃追偿部分滞纳金)。
主审法官说:“这类案子被告多数不会来,而判决结果是没有悬念的。小姜在发生透支后,理应按申请时与银行的约定及时偿还并偿付透支款利息,以免产生更多金额的透支利息。现在他不仅相对承担更多利息,而且还影响到自身的信用程度。”
多数案件判后无下文
追回拖欠债务有难度
“牵涉到家住外地的大学毕业生的信用卡透支纠纷近两年一下子冒出来许多,就近期来讲,我手头就有两三起。”黄浦区法院一位承办法官说:“这些学生多数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学校里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却在个人诚信上出现污点,真是很可惜!”
黄浦区是各大银行分行办公的集中地,也是各银行信用卡登记中心的注册地,所以,一旦发生了信用卡透支纠纷,银行一般都起诉到黄浦区法院。在黄浦区法院执行庭,有时一天就收到500多起信用卡透支纠纷执行案件,执行法官确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事人是已经离校的大学毕业生。
记者了解到,这类案子在其他区级法院也有不同数量出现。
近年来,浦东新区法院也受理过类似的案子,因为浦东陆家嘴是金融贸易区,聚集了许多知名银行。就在不久前,坐落在浦东的一家银行起诉一名大学毕业生要求归还信用卡透支款,这名毕业生至今未找到,但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惹了官司以后,马上替孩子归还了透支款。银行随后撤诉。
承办法官向记者承认,这类案子判决以后,多数没有下文。“他们拿了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以后就回老家了,或到其他城市工作,要找到他们本人很难。有的外地毕业生在老家人户分离,要找到他或他的家人就更难了。”黄浦区法院一位执行法官说。
到外地执行,法院还考虑到执行成本问题。事实上,外地毕业生信用卡透支金额并不高,一般都在3000元。但是,法院如要派执行法官到外地执行,所产生的出差费用,有时超出执行款本身的金额,而被执行人所负担的执行费只有50元。
在法院没办法执行的情况下,法院向申请执行人———银行出具执行裁定书,其内容是对该案中止执行。而银行可以根据法院的裁定书核销这笔帐目。
毕业前透支摆散伙宴
银行设摊推销审核松
近日,记者走进本市某名牌大学校园对毕业生展开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各种花销明显增加。由于要筹备就业、毕业、饯行告别,许多毕业生称自己的小小“财政”透支亏空。该校新闻系毕业生小陈无奈地说:“因为开销骤增,最后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借钱。”除了向身边的人借钱,他手中的信用卡已透支3000元。“这笔‘巨额’债务不知在毕业前能不能还清?”小陈叹了口气。
与毕业生不惜透支推杯换盏、大摆散伙宴这道“风景”相呼应的是,各家银行为了追求发卡量,在本市各高校大力推广银行卡发卡业务,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往往在学校的饭堂、宿舍门口、人流量集中的地方设摊推销。
“原先审核很严,要求出具身份证和学生证原件才能办理,到后来银行只要求学生提供两证的复印件,最近门槛更低了,只要能报出身份证号码就能顺利地办到一张卡。”一位2006届的大学毕业生说。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为了向学生推销信用卡,有的银行派出自己的员工,有的银行委托中介办理,也有的银行干脆和高校实行利益挂钩,由高校发动学生申办信用卡。和助学贷款不同的是,高校不承担担保义务,所以,一旦发生风险,高校不负任何责任。
在高校校园里,学生身上带几张卡已不稀奇。记者打听到一名学生身上竟带着16张信用卡,他每个月都会收到银行寄来的还款账单,今天透支这张信用卡还那家银行的钱,明天透支那家银行的钱还这张信用卡。就这样,他一直在循环使用着这些信用卡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欠银行未还的信用贷款总额却越来越多。
相关反应
法官:不主张对大学生发放信用卡
黄浦区法院承办此类案子的一位法官说:“银行当初将信用卡推广到大学校园,初衷是帮助学生理财,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从目前发生的种种情况看,我不主张银行向在读的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也不提倡大学生使用信用卡。”
这位法官的观点是,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动不动透支消费却很可能无力偿还。他们虽已成年但还未成人,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强,所以在使用信用卡时,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信用卡借贷困境。
“我们到学生家里去执行,学生的家长也不主张银行给学生办理信用卡,到头来还得家长帮助孩子‘擦屁股’。”
一位执行法官对记者如此说。
但是银行并非没意识到这方面的风险,知情人士透露,银行不做亏本生意,他们也做过“成本核算”,比如,推销出100张信用卡,只要其中90张能保持无风险,就能有所赢利。
银行:无论躲到哪里都将受到限制
这些外地大学毕业生欠下透支款拍屁股走人,银行有没有办法对他们进行约束甚至惩罚呢?
记者从市高级法院获悉,市高院从2004年8月起,每月向上海市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提供有关信息,截至去年12月,市高院已向该系统提供了28852条自然人信息。如果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欠钱不还,上海法院和银行能对这些留在上海的毕业生采取有效措施。
市高院提供的信息,受到本市各商业银行的普遍欢迎,但记者了解到,上海市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发生的效用仅限于在本市范围内,目前还未与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联网。根据央行征信管理局的规划,两个系统间的整合将是大势所趋。记者日前致电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征信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人民银行开发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在上海拖欠透支款后,其信用污点将被记录进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样,这名毕业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当地银行按照流程规范操作的话,他在贷款、申办新卡等方面会受到限制。所以,这些‘老赖’大学生最终还是得不偿失。”(刘海)(来源:上海法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