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内414条道路有路无名或重名现象屡见不鲜,住宅楼盘动辄非“都”即“城”
深圳地名规范酝酿大动作
将要出台的《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和《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要对深圳的地名管理予以规范
本报记者冯杰
通讯员王海江曾绮玲
多条道路有路无名;道路重名现象却屡见不鲜;部分道路“有路无路牌”;还有的即便有路牌但指向不明;楼盘名称叫“邦”、叫“都”甚至叫“宫”的也偶有所见;有多少人知道自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吗?凡此种种,实际上都反映了一个问题—我市的地名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日前从市规划部门传来了一条好消息:经过规划部门近一年半的努力,对于规范我市地名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草案)如今已数易其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此外,意在对全市地名进行全面梳理的《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具有试点意义的《地名分区规划福田试点方案》、《大梅沙地名详细规划》以及《特区内无名路梳理规划》等均已完成初步成果。
深圳的地名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面临重大突破,上述《条例》以及相关规划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模式将有哪些创新之处?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地名由“通名+专名”构成
市规划局分管地名工作的副局长许重光认为:“要搞清楚地名管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地名’一词的准确含义,明白其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功用。”
新出台的《深圳地名管理条例》(草案)列举了“地名”的内容:一是山、河、岛、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如七娘山、大沙河);二是市、区、各级政府派出机构管辖区域及社区居委会管辖区域在内的行政区域名称(如福田区、华富街道);三是有明确边界的城市局部地区的名称(如梅林、车公庙);四是文教卫体专业设施;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轨道站点等城市交通场站;居住、商业、商务办公、工业、仓储及物流等用途的建筑物(群)或功能区等地面及地下建筑物(群)名称。五是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线等道路设施;水、电、油、汽设施;六是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七是门牌号、楼栋号、单元号、户室号等等地面及地下构筑物(群)的名称。
许重光说:“人们通常认为地名只是某个‘地方’的名字。但实际上,山川、河流,区域,道路、桥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名称都可能构成有意义的‘地名’,它们的名称都属于地名管理的范围。”
要完整地了解“地名”的含义,还应了解“地名”的构成。一般而言,一个“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比如说“红荔路”是个“地名”,它的专名就是“红荔”、通名就是“路”;“深南大道”的“专名”是“深南”,通名就是“大道”。
特区内414条道路有路无名
了解地名的定义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深圳的地名管理现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由隶属于市规划局的市地名管理办公室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的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深圳地名规划研究》对此做出了一次全面梳理。
首先是“有路无名”。《深圳经济特区无名路现状调研报告及命名草案》中就写道:“截止到2006年10月份,由市公安局和市城管局提出的无名路在特区内共计有414条。其中罗湖(158条)、福田(103条)、南山(63条)、盐田(90条)、龙岗(161条)(注:部分道路跨区域)。”我们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熟悉这些路的人如果没有带移动电话,如何能找到住在这些无名路附近的居民?
道路重名带来尴尬
其次就是道路重名。有报告显示,盐田有条“明珠大道”、南山有个“明珠路”;福田和龙岗各有一条“金田路”;福田和龙岗还各有一条“莲花路”;此外,像“公园路”;“创业路”、“前进路”、“平安路”、“同富路”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路名在特区外的两个区各有好几条。如果外地人要去龙岗的“金田路”去找人却跑到了福田的“金田路”,这种尴尬的遭遇可不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再次,路名的标牌也同样存在问题。一份于早两年就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市当时共有3000多条道路没有标志牌;标牌上的名称与备案登记的名称不一致,全市共有99处路牌标志名称与在地名管理部门备案的名称不一致;全市共有18条道路路名相同,但标牌上的名称却不一致。
建筑物名称管理有待规范
另外再看建筑物名称。门前明明只有巴掌大个地方可偏偏叫“某某广场”;住宅楼盘动辄就非“都”即“城”;甚至还有的干脆叫起了“城邦”、“山谷”。大约两年多前,在相关部门的干预下,一个名叫“白金汉宫”的楼盘才不得不更名。市地名办主任贺承军博士说:“对于这些楼盘的名称我们很头疼,一些楼盘往往在地名管理部门注册时用的是符合相关规范的‘标准地名’,但在进行宣传推广时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却使用另外的所谓‘推广名’。比如某楼盘的注册名称明明是‘某某花园’,但是在广告上打出的却是‘某某山’。对此,我们目前没有足够有效的行政执法手段,因为目前施行的于1989年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地名管理实施办法》,对于违规使用地名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处罚手段。”不仅如此,与道路重名一样,建筑物也有重名现象。
部分指示牌不明就里
如果因为上述这些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个人、问个路可能只是觉得不是很方便而问题不大的话,那么如果因为地名的问题耽误了“120”救伤、耽误了警察出警怎么办?
在一个大城市里,群众外出离不开指路牌,但有时标牌的指示让人不明就里,也会给市民生活带来麻烦。前些天一位交警同志反映的问题听来就让人有点心痛:关外某地发生了一起车祸,当事人顺着一个看起来很大的医院的指示牌,将伤者送到了这家医院,但这家医院根本不具备抢救重伤者的条件,伤者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
老地名“改与不改”争议多
在深圳关于“老地名”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部分市民对此非议颇多。在部分人眼里,“蔡屋围”、“沙头”、“田面”、“南头”等地名简直是“土得掉渣”,与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化都市的形象“根本不相衬”……持此观点的人往往拿上海为例,他们认为上海的“西藏路、南京路”等等名称就很“大气”,让人一听就有那种“海纳百川”的感觉,而深圳的地名则怎么听就怎么觉得是一个偏僻的农村。另外有人则认为,地名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传统,记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印记,这些看似很“土”的名字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文化”。持此类观点的人往往拿香港和北京的地名为例。“香港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但它的‘土’地名也数不胜数。不过香港市民并未想过要改香港的地名,中外人士也从来没有非议‘上水’为何没有水,‘粉岭’为何没有粉,‘沙田’为何没有沙。”北京也是如此,大名鼎鼎的“公主坟”就在市内,像“六郎庄”、“大栅栏”这样的“土”名称也“比比皆是”。
有地名规划专家则认为,深圳的“老地名”确实面临着“困境”。一是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老地名消失的现象严重;二是“老地名”的语词被擅自更改,难以追溯老地名的由来和含义,比如说“上步”其原名是“上?”,正如前所述,“?”是古“越语”中“码头”的意思,但如今从“上步”两个字中就根本看不出原有的地名含义了。“问题最大的是,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大量移民对深圳原生本土文化的隔膜,使社会对‘老地名’的文化价值存在争议。说深圳地名‘土’的大多是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