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称,根据益普索咨询公司最新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80.1%的城市居民对目前生活表示满意,近半数(46%)城市居民认为近期的生活水平比半年前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居民中,只有35%表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还有15%的低收入人群(1500元以下)感觉自己的生活水平比半年前下降了。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令人忧虑的现象。因为我们原来总是说,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即并不是有人收入下降,有人收入上升,而是几乎所有的人群收入都有增长,生活水平都有提高,只不过不同人群收入增长与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有快慢而已。但上述信息则表明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收入与生活水平随经济增长不同程度提高的同时,的确也存在一部分人口,他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升反降。从这部分人口所占比例看,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是涉及一个相当大的人群。这也再次说明,让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民生尤其是贫困人口,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有一个认识问题需要解决:即经济增长与解决民生二者之间是否需要权衡。有一些经济学家总认为经济增长与解决民生有个排序问题。只有经济增长了,回过头来才能解决民生。而如果过早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可能会拖经济增长后腿,也不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
这种认识在这些经济学家自己设定的逻辑里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未必经得起实证的检验。
俄罗斯这几年的历程就很能说明问题。
世界银行去年4月份也曾经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估,认为该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典范,称之为“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始于1999年,此后7年中该国年均增长速度约6%。2006年与1999年相比经济总量增加了约70%。而在同一期间,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俄罗斯人均实际工资收入的增长却超过了200%,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要高出两倍。俄政府相关计划中还提出,未来三年间,将实现实际工资收入再增长50%。正是因为实际工资收入的增长超过GDP的增长,使得短期内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非常快。
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俄罗斯还特别注意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随着经济增长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对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人群发放补助金、补偿金及其他社保支付。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这种人均最低生活标准的调整不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而是以季度为单位进行,以确保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实现同步。以去年第三季度为例,俄政府调整后的莫斯科地区人均最低生活标准达到每月5124卢布,折合人民币每月约为1700元。
此外,即使在其经济最困难时,俄政府也未放弃针对贫困与弱势人群的由政府买单的医疗、教育、救济体系。而随着这几年经济增长,俄政府特别加强了这些体系建设,以使这些人群更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俄罗斯的一些做法与中国某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堪有一比的。比如,在中国,至今仍然有不少经济学家公开反对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认为提高工资将降低中国经济在产品成本上的竞争力。至今也仍然有不少经济学家热衷于这样算账:建立起全民低保钱到底够不够?这些钱用于经济发展是否更有利?对照俄罗斯的做法,这样的设问显然并不恰当。从整个中国的发展看,经济快速增长已持续了28年,GDP总量也已超过20万亿,财政收入已近4万亿。应该说,解决民生问题已经足够具备了条件,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真正根据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去调整发展思路,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紧迫性。思路对了,紧迫性有了,实现经济增长与解决民生问题同步,使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并不是什么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