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非之长平专栏
我曾经工作过的报社的一位副总,有一天经过人行天桥时惊讶地发现,自家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正躺在地上痉挛,表情十分痛苦。他疾步上前救助,谁知道那位记者却使劲向他摇头摆手——原来该记者在策划新闻,看看有多少路人会对陌生的求助者伸出援手。
这是那位记者看了国外一篇报道之后想出的主意。那个报道说,有记者在路边扔了20美元的钞票,看看有多少人会捡起来,捡起来以后会干什么。
近日,“茶水发炎”事件之后,记者策划新闻成为公众话题。很多人不理解媒体因何用茶水在医院送“尿检”——记者为什么要策划新闻,困惑于其中包含的职业伦理问题。其实,策划新闻早已不是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一种常见的手段。很多时候,策划新闻是记者调查的一部分。比如上述两则策划新闻,人们会当做一种社会小调查来读,由此或许可以了解一点世态人心。
常见的策划新闻,属于现象总结类,几乎所有媒体都会涉猎,比如年终专题、奥运特刊等等,这种时候不做策划甚至也成为一种策划了。我的新闻经历中,参与这一类策划比较多,比如曾经工作过的周刊在世纪之交组织了“记者回家乡”行动,我作为一个记者参与了报道;又比如我现在工作的周刊去年底做了一期“反向新闻辞典”,我是主要的策划者之一。
本文开头列举的两则新闻,以及“茶水发炎”事件,则属于事件类策划新闻。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世上本无事,记者自扰之;待记者参与之后,大家才看到,原来背后有好多问题。上面两个例子可能显得轻松,其实这类策划手段更多用于采访困难或者危险的场所,有时跟便衣侦探的工作难分伯仲,比如记者冒充毒贩采访贩毒活动,假扮商人采访参与政府采购,带着针孔摄像机前往制假窝点等。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几乎每一集里都有这样的策划。这一次,医院怎么就成了记者的策划对象,的确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在传统印象中,医院是站在黑社会和黑心商人的对立面,扮演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角色。
这类策划新闻,不可避免地带有欺骗的性质,甚至是对人性的打击。比如自从“茶水发炎”之后,我不知道那些当事的医生会不会老怀疑患者假装肚子疼,化验师会不会老觉得人家的尿不是尿。所以,策划这类新闻时,记者必须说服自己,也必须说服读者,你所报道的事情,其价值大过一次撒谎,或者说,其社会效应大过个人诚实。尽管人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对少数坏人的撒谎是为了对社会公众的诚实,但是,老实说,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答案。同时,这需要一定的表演才能,这是我所缺乏的。所以,在我的新闻经历中,几乎没有实践过这类策划,也不鼓励记者进行这类策划。
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我会读这样的新闻,并从中了解一些真相,或者受到一些启发。所以,我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新闻的一类。这一类新闻,看起来是虚构的,但往往是基于可能性事实的假设,甚至做成了真实的新闻。一个“茶水会不会发炎”的假设,却牵扯出一系列的真新闻:验尿仪器遇到非尿会如何?公众在媒体误解医院时的态度如何?卫生部门如何对待有争议的舆论监督?事实上,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人拿错了尿样,却怪罪于医院。如果这不是记者策划的,而是真实发生的呢?它不过是一个疑问,需要医院或卫生部门出面解释。记者策划的假新闻,恰恰就是为了测试医院和卫生部门的真态度。假如这是真的,卫生部门会不会也像“茶水发炎”事件这样,在进行技术解释的同时,质疑当事人的伦理道德,指责他扰乱医疗秩序、恶化医患关系呢?这就是公众在卫生部门已证明记者失当之后,仍然怒气难消的原因。不能拿茶水当尿检测,否则也会检测出炎症——现在大家都说这个说得像常识一样,其实细读最早的新闻报道,那些策划的记者也采访了专家,记者是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而事后,卫生部门组织了专题研究,并有近百所医院自发实验,可见即便是在医疗人员中,它也不是常识问题。记者遇到这样的非常识问题,专家应该做的是给予解释,而不是谴责其职业伦理。(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