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集装箱”专捞“南海Ⅰ号”
一个半篮球场大小的沉井珠江边现雏形,制作完毕后将直接运往阳江海域
昨天下午,打捞“南海I号”的巨大沉井的下半部分正式拼装完毕。在海珠区南洲路的广州打捞局船舶机具修造厂内,记者在工厂空地上赫然见到一只近2层楼高、36米长的巨型“钢篮”。
一分为二
下沉井将长留海底
广州打捞局沉井制作的技术负责人张永强告诉记者,新设计的沉井长35.7米,宽14米,高12.5米,分为上、下两部分:7.5米高的上沉井,用于装乘古船;5米高的下沉井,维持上沉井内沉船及淤泥整体的稳固。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已制作完毕的下沉井呈方形,外壁的底部向内收拢,这个设计将便于沉井更顺利地插入海底淤泥区。
张永强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了下沉井的作用:“沉井穿底梁的一个环节,需要将上沉井两侧的淤泥挖空,这一步很可能发生上沉井内的淤泥外泄,导致古船体发生摇晃。专家为此设计了一个下沉井深插于海底淤泥内,阻隔上沉井内的淤泥外泄。”
专家告诉记者,沉井底梁将从上沉井、下沉井之间横穿而过,“上沉井连同古船将一期打捞上来,下沉井将留在海底淤泥内”。穿底梁结束后,潜水员将使用水下电割机将上、下沉井切割分开。
双层外壁
抗深海海压减下沉阻力
为防止沉井在近30米深的海底发生变形,沉井特别设置了“双壳体结构”。张永强告诉记者,沉井有两层外壁厚达1.2米,外壁内中空,俯看呈‘回’字形结构,“沉井结构采纳了水平强框架结构,保证沉井内外的水压一致,防止单层外壁在深海里可能发生的变形”。
专家解释说,沉井外壁之所以设计中空结构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减少下压沉井时所遇到的泥沙阻力;第二,下压沉井时可以在其中灌充泥沙,使得沉井依靠自身重量就能下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上沉井的底部也已基本制作出来,下部留出36个半米见方的方孔,“36根底梁将从中横穿而过,缝隙间会使用橡胶袋充气,确保整个上沉井在打捞起来的过程中不泄漏任何泥沙”。专家告诉记者,整个沉井的用钢量超过500吨,加上36根每根重6吨的底梁、8根60米长2米粗的定位桩,打捞“南海I号”工程的用钢量超过1000吨。月底,500吨起吊能力的“南洋号”将把这个巨大沉井吊至一艘驳船上,运行2天后抵达阳江打捞现场。Page:1
捞出宋代铜镜曾有女性随船?
昨日,记者从“南海I号”作业现场了解到,省考古所专家在打捞上来的凝结物中发现了两面铜镜、一批铜钱,还有疑似为手镯的文物。
省考古所专家魏峻告诉记者,专家已经根据样式判断出出水的两面铜镜为宋代出产,“铜镜中有一件宋代典型的带柄镜”。至于上面有没有文字或图案,魏峻表示暂时无法分辨。此外,凝结物中还有类似手镯的物品,但由于与其它物质凝结的状况较严重,暂时还无法确定。
“南海I号”整体打捞总指挥吴建成告诉记者,广州打捞局现已从“南海I号”船舷外侧切割、捞出直径3米乘以2米的几个大块凝结物。魏峻表示,凝结物清理中的收获很大,“不仅有铜镜、铜钱,还有其它文物,待专家进一步鉴定后再作公布”。
发现铜镜意味着“南海I号”上有女性随行?考古专家对此持审慎态度,“目前发现的铜镜数量很少,因此不大可能是出口货物,而应是船上人员随身携带。但是铜镜不一定都是女性携带,也可能是男性船员的日常生活用品”。
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告诉记者,“南海I号”上出水的文物有两方面的重大价值:首先,大批瓷器等文物将帮助我们复原宋代的贸易状态;其次,此次发现的铜镜,连同之前曾经发现的锡制酒壶、戒指、手镯、鎏金腰带,对于复原宋代生活状况也是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料。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清理凝结物的工作进展顺利,“潜水员轮流下水,每天工作达到16个小时”。据了解,目前凝结物的清理工作已进行1/3,预计月底结束。(记者/李培)Page: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