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一号”:船体尺寸有变 打捞步骤不变
“南海一号”不日清理凝结物和进行水下定位
本报讯 记者张演钦、通讯员刘文祥报道:“南海一号”长了约7米,打捞方案会有重大改变吗?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副总指挥王仁义。王仁义明确表示:尽管最后探摸得出的“南海一号”船体尺寸有较大变化,但整个打捞步骤不会改变。
打捞过程全解密
据悉,起吊船“华天龙”到达后,在“南海一号”四周找准位置,将抛锚八方,安装定位桩,这些工作锚共八个,每个长800米,且八个角度有严格规定。
记者在示意图上看到,沉井顶部放置了多块巨大的混凝土凝块以便沉井下沉。沉井安放完毕后,作业人员开始清挖沉井两侧的淤泥,通过底梁穿越,把沉井的开口封住。原来设计的底梁数量是二十多块,因为最后探摸的时候发现“南海一号”的长度多出了好几米,所以正在重新设计的沉井也会增加底梁。
王仁义特别介绍,底梁的底部是气囊。王仁义说,气囊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沉井的平稳,同时在沉井出水、转移到全潜驳和“水晶宫”的时候充当滑轮,较少摩擦。
根据要求,沉井底梁穿越完毕后,沉井应该是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如何做到这一点?王仁义说,底梁下有液压板,穿越完毕后就会把底梁往上顶,这样沉井就封闭了。
底梁穿越完毕,吊装开始。沉井被吊离原地后,随即和全潜驳配合;沉井被安全和准确吊到全潜驳甲板上之后马上安装加固件。接着全潜驳上浮,沉井全部露出水面,随着前面拖轮的前进,直指“水晶宫”。
如何保证全潜驳和“水晶宫”沉井移动轨迹的平衡对接?王仁义说,这是相当成熟的技术,不会存在问题。沉井稳妥进入“水晶宫”后,“水晶宫”的“大门”围堰马上进入合龙程序。
至此,“南海一号”打捞过程完成。
凝结物尚待清理
王仁义告诉记者,现在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南海一号”凝结物的清理和水下定位等。“这些前期工作非常重要。”昨天,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专门邀请记者采访其完成的“南海一号”水下地质取样任务。
据悉,该院在沉船周边布置钻孔进行钻探,每隔三米取原状土样,及时送实验室进行分析;同时,现场在软土中进行原位测试,利用液压静力触探仪测试淤泥的灵敏度、承载力等参数,与室内土工实验得出的参数进行对比验证,进一步提高勘探资料的准确性。
技术人员发现,勘察范围内软土分布较广泛,层厚度较大,强度低,易失稳,易压缩变形。他们建议:水下开挖放坡应平缓,防止软土水下边坡坍塌变形;由于钻孔控制范围有限,沉井施工时,应注意软土层局部含砂对沉井施工的影响。
汤炳权到阳江调研时要求
加快建设“南海一号”博物馆
本报讯 前日,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到阳江市调研,要求阳江以规划为龙头,加快“南海一号”博物馆、阳江港码头和口岸等建设,打响阳江旅游品牌,促进旅游、外经贸和对外开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汤炳权指出,阳江建设旅游强市基础很好、潜力巨大、商机无限、前景广阔。下一步要抓好“有好的思路、有好的规划、有好的环境、有好的品牌、有一批好的合作伙伴、有好的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工作。(符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