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类型犯罪不断“冒头”,区域性犯罪转移考验治安协作,管理者执法者头脑清醒———
本报记者 林洁 黄熹出门上街敢穿金戴银了!广州街面呈现出的“风景”让市民心头一喜。城市管理者和执法者显得很冷静。
新主战场:重兵守护社区治安
过去的一年,不少市民有个新感受:街上“两抢”歹徒少见了,但“后院起火”,入室盗窃案件好像多了。研究2003年以来的入室盗窃活动,可以看到它已从临街商铺延伸到了小区民宅,从低层楼房扩展到了高层住宅。2006年,广州新建的高层小区里,“蜘蛛大盗”贼影频现。去年7月下旬,新港路、滨江路高层住宅接连被盗,各小区闻贼色变。南洲路一大型小区同一栋楼飞贼在数月间横扫几层楼,有的单元甚至被连偷两次。翻看警情报告,却与市民感觉有点出入:入屋盗窃案件一直在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了13%。一位老民警道破原由:虽然入室盗窃案件总量下降,但在刑事案件中的比重增加了。再加上入室案件带来的心理阴影很容易传播开来,一两户被盗就可能导致整个小区人心惶惶。市民对此感受较深,不难理解。广州警方已关注到这种“犯罪转移”现象,着手开辟治安第二主战场:社区。目前,广州已有12支社区警务工作队,投入了2200多名警力盯着小区住宅,有的公安机关专门成立“反入屋犯罪专业队”。今年内还要强化社区警务,给社区警备室配备与派出所联网的电脑,让社区民警承担社区治安情报收集与分析。年内新招的3500名治安员,将全部充实到社区。此外,25万个监控探头年内将全部建成,基本覆盖市区。
新型犯罪:五花八门不断“冒头”
犯罪分子被“挤压”出了街面,他们疯狂地找寻新的犯罪空间。日间下不了手,他们就蛰伏到了半夜再出动。警情信息中发案时间的分布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下半夜”成了刑事案件高发时段,目前夜间警情约占全天警情一半,特别是盗抢机动车和一些重特大案件都集中发生在下半夜。警方迅速调整,加强了夜间多发案时段和路段的控制,天河区作为试点组建了夜间巡逻防控专业队,探索组建夜间专业警种。没有了摩托车,汽车就成了新兴作案工具。一种新型抢劫方式去年开始“冒头”:犯罪分子开着盗抢来的面包车,在市区道路上游荡,突然靠近单身行走的路人,打开车门拉人上车,随后驶离现场,在车上实施抢劫。侵害个体不容易,他们就以公共设施为目标。近期,“偷剪电线”等盗窃电力电信设施的犯罪直线上升。种种新情况的背后,无法忽视的是,广州一直处于人财物流动频繁、经济活动特别活跃的大环境下,犯罪分子会不断尝试各种新类型犯罪,治安形势比较严峻的境况也必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延续。一位资深警官语重心长地说:一季度刑案下降近两成,这与元旦开始全面“禁摩”、“两抢”犯罪同比直线下降近五成有莫大关系。对此应有两种清醒的认识:第一,工作决不能松懈,继续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第二,“天下无贼”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希望。新型命题:广佛协作区域治安一种更新的动向“浮出水面”:犯罪的区域性转移。上海、杭州方面传来消息:近期在当地落网的飞车抢夺团伙,团体成员过去就是在广州“捞世界”的。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桂芳曾拿广州与其他特大型城市做比较:2000年前后,广州刑事立案总量达十来万,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中排在首位。但到2006年,在其他城市刑事立案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广州的刑事立案总量下降到十万以内。在犯罪活动发生区域性转移的同时,另一个区域治安的新命题也出现了:相邻区域的治安联动与警备协作。一位老警官举了一个区域流动犯罪的例子:广州上车,东莞作案,深圳下车。要有效控制治安问题的反弹,仅仅着眼广州的行政区域已远远不够。目前,广佛都市圈的犯罪聚合效应已经显现,广州和佛山正初步尝试建立两地警务协作机制。平均一周采取一次清查行动,广州警方的弦早已绷得很紧,天天打“疲劳战”并非长久之计,长治久安还需要普通百姓的参与。(侯颖/编制)tryshowAd(3,0,1);catch(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