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是苏州市新教育实验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所进行的作文教学研究成为小学教育界的一大亮点。去年夏天,本报报道的“我的作文革命”,介绍了管建刚在屯村小学进行作文教学实验的历程,他带的小学生有许多人在报刊发表文章,一时引起人们关注。
江南时报:听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已经定稿,首先表示祝贺。钱理群、周一贯、潘新和等著名学者都为您做了序,对吧?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管建刚: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几年前以百万字之巨著《语文的表现与存在》,论述“言语生命动力学”,试图推翻流行了几十年的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工具论”,大开本著作厚达1400多页。可能因其著作太厚,反而对读者的影响变小,无法达到他在写作时的期望值。他在序言中说“这就是一个原生态的教育创新的经典个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居然可以对由专家、权威编写、审定的教材发起挑战,独辟蹊径、自成一格,颠覆了数十年一贯制的‘读、写结合’按部就班的训练方式,用自己独创的‘动力学’作文教学法,改变了历来的‘要我写’的被动局面,使奄奄一息的写作教学焕发了生机,取得了写作——语文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江南时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钱理群先生长期关注语文教学,他应该对您的问题看得比较透彻吧?
管建刚:不错,钱先生认为,“以发表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实验,是基于从自身的写作经历总结出来的这样的写作观:“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绝大多数写作者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我认为:“写作教学就该从‘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而不是让学生在封闭的训练中,获得一些所谓的作文能力,再走上‘公众言说’的路,这是一条本末倒置的路。”之所以非坚持这一点,是因为,“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我认为确认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底,写作和发表是一种人权,我们的写作教育的目的和实质,就是教学生正确地有效地运用和维护这样的权利。
江南时报:我们看到爱德五(1)班的第31期评价周报,这一期评价周报是总第289期。报眼下方写着:祝贺归少东的文章《祈福》发表于2007年3月5日的《吴江日报》!在您的指导和影响下,其他高年级班也都有了各自班级的评价周报。您对这种“评价周报”的形式怎么看?
管建刚:作文是为了发表。发表,可以使作者享受交流对话的乐趣,提升生命质量,体会作文的内在魅力。孩子们都有天生的母语能力,有许多话谁也没有教过,孩子们自己就写出来了。因此,教学活动需要对孩子们的母语能力进行激活。班级作文周报的诞生,使学生作文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学生开始明白,写作是拿起笔来说话,是在报上做一场别样的公众的言说。他们拿起笔来说心里话,说藏在心里一直没有机会说的话,他们在报上以文字的方式来展开思想、观点和情感的争鸣与回应,他们很快明白,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是另一种说话、另一种表达,那是心的表达,它不需要虚伪,不需要空话、大话、套话,不需要无病呻吟,不需要冠冕堂皇,说实在的话,说明白的话。一旦说假话,说言不由衷的话,作为读者的伙伴们,就会质问,就会排斥乃至孤立作者,因为谁都明白,说谎是人品问题。我也经常强调,老师和同学能容忍你的声音是错误的,但不容忍你的声音是不真诚的,是虚假的。这种作文观的确立,将给学生带来健康的作文,以及健康的作文人生。
江南时报:“评价周报”真得那么有效吗?小学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发表的意识,会不会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比较功利的看法?管建刚: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很快取得成效。学生很快明白了,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周一贯先生说,学生不清楚“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是导致学生作文“刻板僵化、做作矫情”的根子性原因。班级作文周报的创办,使学生明白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作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思想观点有着最为真实与密切的联系。班级作文周报展示了作文,呈现的是文字,也是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学生的文字——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肯定,学生在“写作—发表—对话”的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并认识到,文字的言说是有分量、有价值的,是和尊严、自信联系在一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