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江涛
16日下午5时左右,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长和当地警方在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共有33人在该校的枪击事件中死亡,其中包括凶手本人,他最后举枪自杀。在死亡的33人中,除凶手之外,其他人全都死在该校名为诺里斯的工程学院大楼里。
这是令人震惊的消息。虽然目前美国警方仍没有透露任何关于凶手的个人信息,也不知道其行凶动机,但是从历史上的多起校园枪杀案中不难看出其直接“导火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美国,最近的一次校园枪杀案发生在2007年1月3日,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福斯高中一名17岁的学生被另一名学生射杀。最为血腥的校园枪杀案发生在2002年4月26日的德国。德国东部爱尔福特市的一所中学内,一个班的学生正在进行紧张的数学考试。突然一个学生说道:“我不要参加这次考试。”随后拔出手枪向周围扫射,17人在这起血洗校园案中丧生。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校园血案的“第一杀手”。
在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同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对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表明,每年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高校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伤害他人或自杀等恶性事件有所上升。而目前,心理教育和干预的现状是师资力量不足,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各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其自身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把大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培养。同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帮助渠道,让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应该与全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建立健全一个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早期发现问题并作出果断及时的处置,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美国校园枪杀案不仅仅对美国,而且对我国乃至对全世界各国的校园安全问题再次敲响警钟。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确保不发生恶性事故,是各类学校、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职能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