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5日开始,全国所有网络游戏都要装上防沉迷系统,通过这种技术手段来防止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与对网络游戏“降火”相对照,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应该“升温”的呼声也时有耳闻。
如何提高青少年科普的效果,从网络游戏吸引年轻玩家的几个“招牌菜”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有益的营养。
网络游戏往往给玩家设置了难度递增的通关任务,玩家要不停地升级装备增加经验值。“太容易的游戏不好玩,好玩的游戏总能吊足玩家的胃口”。和网游利用人的心理比较,科学研究似乎也是异曲同工:初入门槛者最好先找一棵轻轻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树,接着再找一棵更高的……如此循序渐进,逐步登堂入室。与之相比,目前很多科普宣传图文并茂,幻灯、视频手段不一而足,内容、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不过,人的求知心理规律却被忽视。往往将科学知识、科学道理和盘托出,“苹果”唾手可得,让人失去了跳一跳得到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知识灌输,很少能激发人的浓厚兴趣,更难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玩家,最大的乐趣也许在于成为游戏的主角,直接参与、亲身体验。但纵观一些科普活动,多是展板“当家”,专家“坐诊”。在这些场合,展板、专家成为科普活动的主角,公众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真正地体验科技魅力。而国外的做法却大不相同。近日,在上海作科普讲座的一位英国专家为了告诉学生赛车强大的动力来自哪里,他把这辆赛车当场拆卸,并请一名学生上台点燃一根混合了甲烷与氧气的导管,并按下点火按钮,瓶塞立即飞了出去。“你们现在知道,赛车为什么会飞出去了吧?”
未成年人流连甚至沉溺在网络游戏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游戏营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这个幻想世界无拘无束,让单纯、正处喜欢幻想阶段的青少年躲避周围压力,逐渐疏离现实社会。实际上,科普有时也需要幻想成分,但这种幻想应有合理的科学基础。电影《侏罗纪公园》描述的就是一个幻想的恐龙世界。但这个世界也是科学家们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领域。走进电影院,观众不仅仅欣赏了一个幻想世界的冒险故事,同时也记住了翼龙、霸王龙的模样,知道了侏罗纪有多遥远,效果显然比参观一个恐龙雕塑要好得多。科普不仅要向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当我们的科普工作在抱怨公众关注不多,国家支持不够时,当网络游戏的“魔力”日益让家长和社会感到不安时,我们是否应该对当前的科普进行一番科学的反思。如果科普的内容和形式与公众的需求渐行渐远,科普的命运可想而知。要将青少年从痴迷网络游戏转向热衷科普活动,我们就必须开出比网络游戏更有吸引力的菜单。近日,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了它的科普计划,准备让一批艺术家、学生和公众亲身体验神秘的南极大陆。这就是令人欣喜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