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四川 > 成都日报

城乡一体化:成都城乡文化和谐交融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不能只有物质标准,还要有精神文化标准。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这必然要求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逐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文化待遇。

  事实上,从2003年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始,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成为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3年多来,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日益向农村地区扩展,农村新型社区文化活动阵地逐渐建立,民间的特色文化得以张扬,传统的文化古镇得到复兴,乡村文化游成为全国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坚持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和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在打破城乡文化二元格局的基础上,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交融共生,城乡文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形成。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也极大地拓展了城市文化产业,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城乡文化同发展共繁荣。

  A城乡一体化

  牵引并加速农村文化建设

  早在2004年初,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成都的农村文化建设,不再是以前单纯的送文化下乡,或者就农村说农村,而是在城乡之间搭起文化流动的通道,而且从体制上和产业发展上,全面展开成都的农村文化建设。”成都市文化局社文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2004年,是成都的“文化年”。在这一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这是成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一些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被纳入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一些文化古镇,也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而2004年9月成都市政府出台的《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和2005年底颁布《乡村酒店服务质量标准》,显示了政府主导对于农村文化旅游的“循循善诱”和品牌经营意识,曾经“自生自灭”的农家乐,在城乡一体化中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成都文化产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化网络打通“任督二脉”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要打破城乡壁垒,让文化网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这样才谈得上文化资源向农村的输送和倾斜。

  广播电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信息快速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成都将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列为重要的文化基础网络建设。在业已完成行政村“村村通”的基础上,2005年6月17日,成都市政府召开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推进“村村通”的实施方案,并投入2400万元。目前,正朝“户户通”目标迈进。

  文化网络,更重要的是指以内容为核心的“软文化”网络。成都以乡镇和村为重点,积极发展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加快构建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县级图书馆为节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为基础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以流动图书馆和文化科技服务车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制订《关于新农村便民书店建设的推进方案》,构建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等。

  从文化基础设施的“硬网络”,到文化服务的“软网络”,打通了城乡文化之间流动的“任督二脉”,为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文化活动阵地“安营扎寨”

  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居民,因此送文化下乡,送到家门口,是其重要形式。文化网络的健全和完善,使文化的输送成为可能;然而,如果缺乏文化活动阵地,那么文化的下乡就无法“落地生根”,也无法令文化网络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在成都市委宣传部制发的《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广场、网络远程终端接收站、宣传栏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打造一批文化阵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为解决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党员群众参加活动不方便的问题,成都将在2007年6月30日前,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1119个村(社区)活动中心。每个村(社区)活动中心面积不得低于90平方米,并实现“五室三通”。“市委已经作出部署,要求文化阵地的建设与正在推进的农村党员活动室一并考虑,这意味着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可以一步到位。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民平说。

  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为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科技服务下乡、文艺活动下乡等,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也为农民成立文化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舞台。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安营扎寨”,与文化网络有效对接,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新型社区文化“直接并轨”

  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以“三个集中”为核心实施城乡统筹。农民向城镇集中,与城市居民共享城市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部分农民向非城镇的集中居住区集中,旧有的村落文化也向社区文化转型。在新型社区,农村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直接并轨”。

  在2004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

  在5个中心城区,成都市启动“新居工程”,完全按照城市居民居住区的建设标准来建设农民新居的文化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县市周边城镇,成都于2004年确定30个重点发展镇,于2005年进一步确定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让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全面与城市接轨。城镇的文化服务能力和向周边农村地区的文化辐射功能得到加强,

  而对于一些边远农村的集中居住区,也实现通电、通邮、通电视、通道路、通电话的“五通”,按照城市化的标准,配套建设了村民健身娱乐设施、社区活动室、图书室,建立远程教育、劳动就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平台,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2005年底,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意见》,要求按照城市社区模式,落实包括社区文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也就是说,在这些农民集中居住区,其文化建设也在朝城市社区看齐。

  文化古镇绽放“老树新花”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古镇。它们犹如散落的明珠,星罗棋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将它们纳入了统一的城镇规划体系,犹如一根金线,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

  按照《成都市文化局关于分解下达2005年市级部门支持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目标的通知》,重点镇的文化产业培育纳入重点镇的总体规划。这些文化古镇成为联结中心城市和周边乡村地带的枢纽,在激活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通了面向外面世界的窗口,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张力的文化市场。

  如今,成都已经建成了安仁、平乐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洛带、西来等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天下第一客家名镇”“中国庄园文化名镇”“茶马古道第一镇”“中国道教文化名镇”……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古镇脱颖而出,与整个成都的文化旅游市场融为一体。可以说,正是城乡一体化实践,催生文化古镇绽放“老树新花”。

  乡村文化旅游“升级换代”

  成都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的城市。它经历了三个阶段,1987年-1991年为萌芽阶段,1992年-2002年为发展阶段;而从2003年开始,成都“农家乐”旅游开始向品牌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一时间,与成都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时间不谋而合,并非偶然。

  事实上,城乡一体化推行之初,就提出全市乡村旅游区域特色发展规划,促进和加速了乡村文化游的“升级换代”。政府的大手笔投入,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向乡村扩展,同时加大农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变低档次的“农家乐”为集休闲、采风、娱乐、体验为一体的高档田园新型部落群。在整体规划下,各地的乡村文化游“打法”各异:郫县农科村主打园林,三圣花乡主打花卉,龙泉驿书房村主打花果观赏,青城后山主打避暑休闲……不同区域各具风格、优势互补。

  不是城市文化取代农耕文化,也不是农耕文化抗拒城市文化,成都的“农家乐”完成了一次历史性升级:城市文化带给它现代的经营和服务理念,乡村文化则注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和自然形态,可谓“文化为魂,产业支撑”。

  2006年4月,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三圣花乡隆重开幕,国家旅游局正式将“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授予成都,将AAAA级旅游景区牌匾授予三圣花乡。这标志着,以文化为灵魂、以农村为载体、以休闲旅游为表现形式的农村新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培育中结出硕果。

  B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城乡文化共繁荣

  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农村文化建设不再是传统村落文化的自我循环,而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而农村文化的建设,也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更多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内涵,促进了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居民素质现代化

  成都农村文化建设,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塑造现代公民。构建比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村居民获得共享文化资源的平等待遇,促使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

  “三个集中”催生了越来越多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社区文化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居民的身份发生改变,职业发生改变,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从前村民的人际关系主要靠道德伦理进行维持,现在则需要更多靠契约关系来维持;以前的小农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现在更多的生产靠市场交换;以前是固守一亩三分薄田的小农意识,现在则要有开放与竞争的市场意识。这一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村落文化向城市社区文化转型的过程。

  文化建设的推进,正在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正在开阔村民的视野,提高村民的素质,他们的精神世界将发生巨大变化。这可以让他们更快地实现身份转变,一方面减少城乡一体化实践中的思想障碍和文化阻力,另一方面也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成为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选择

  城市文化虽然从丰富性和现代性方面要高于农村文化,但追本溯源,城市文化其实也植根于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使更多的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发掘和整合,进而转化成文化资本,形成文化产业,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文化古镇的复兴,就成为成都文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游,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聚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周边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和向城镇的集中。因此,古镇文化建设,也就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成都的乡村文化游,则是城乡一体化的另一种实现途径——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在2005年,成都“农家乐”数量达5596家,直接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9万人,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生态系统与郊区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使得成都城乡居民既能享受时尚、高雅的都市文化,又能感受自然、素朴的生态文化。这是一种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选择。

  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了城乡文化交融

  在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成都坚持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

  根据《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都文化产业实施“3211”发展战略工程,着力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等三大国际文化品牌,整合开发“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两大文化资源,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一系列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在此基础上,全市要形成“一片、三带、两圈层”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三带”中包括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休闲、田园观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带;而“两圈层”则指在近郊区(市)县形成文化地产、休闲旅游产业圈层和以远郊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为基础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圈层。显然,农村文化资源被有效地整合进成都的文化版图。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极大地丰富了这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了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统筹推进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如果说文化古镇的蓬勃兴起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文脉不断”,那么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游,则催生了一种新型而文明的的休闲文化。周末假日去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耕文化,成为市民盛行的休闲娱乐方式,成都的休闲文化特征愈加鲜明。

  另外,农村蕴涵一个尚待开发的文化市场。一体化的公共文化网络覆盖城乡,为激活潜在的文化需求夯实了基础。比如:“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电视网络向农村地区扩展。其中的文化需求,也扩大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相呼应,成都的城市文化产业显示出蓬勃生机。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70.70亿元,创造的增加值为77.7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8%。2006年,成都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了成都传媒集团,印务、出版、演艺、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金沙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打造效果明显,大熊猫生态园扩建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取得突破。

  结语

  2005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相适应,成都的农村文化建设已经走在快速推进的路上。

  事实上,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本身,也是农村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是传统的村落文化向现代社区文化转变的过程,是小农意识笼罩下的熟人社会向市场经济里的契约社会转变的过程,是自给自足、自在自为的传统农民向具有公共意识、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民间的特色文化得到张扬,传统的文化古镇得到复兴,新的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交融、城乡文化同发展共繁荣的过程。执笔人:成都晚报记者付克友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商 机 创 业 投 资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