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8—小小少年奥运梦
张羽:
4月15号,奥运门票开始正式预售,这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奥运的热度。从今天开始,《东方时空》将连续三天推出奥运特别节目——我的2008年。可以说,在迎接奥运的日子里,普通百姓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参与奥运的热情,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一些特殊的同学,看他们在为奥运做什么?
这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中最令人无比震撼的两个建筑。由4.2万吨钢架旋转编织而成的国家主体育馆,犹如一个巨大的鸟巢。
| |
两个建筑一刚一柔,一圆一方,这种完美而神秘的结合,从它们2003年开工建设起,就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如今,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奥运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正在逐步掀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而这个过程同样如此令人着迷。
记者:
怎么样?完工后的鸟巢和水立方还是挺吸引眼球的吧,我身后就是正在建设中的鸟巢,它的工程进度真的是非常快,像我这个经常跑奥运工地的记者,都觉得有时候三五天不来它就变了个样,而且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不过,作为普通老百姓可就没有这么幸运,能见证它的每一步成长了。不过,有一个叫武惟扬的中学生却做到了,而且还记录下了它的全过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因为他的家就在那边。
听说武惟扬是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今年才15岁。那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鸟巢的呢?我们先来听听他的同学都是怎么说的。
学生1:
很佩服他,他能有这么好的一种想法。
学生2:
感觉特别得漂亮,挺美的。
学生3:
挺惊讶的。
学生4:
我觉得奥运的脚步离我们近了。
学习1:
很厉害。
武惟扬的家距离鸟巢不过两公里,而且住在15层,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决定去拜访同学们眼中的这个小明星。
记者:
武惟扬吧,我是王小节,给你打过电话了。
找到武惟扬,我们迫不急待地直奔主题,探寻他和鸟巢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小秘密。
记者:
这么多照片。
原来,武惟扬记录鸟巢的方式就是给它拍照片。为鸟巢拍照片的可不少,但是武惟扬几乎是天天都拍,而且已经坚持一年多的时间了,这样的拍摄者可就不多见了。
武惟扬:
这是2006年3月18日,左上角那是拍的第一张。
记者:
这是第一张,那个时候吊装呢个,还差得远呢。
武惟扬第一次拍下的鸟巢才刚刚有点轮廓,不过,这恰恰为他继续记录鸟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期待。
记者:
挺棒的,我看看在你这个屋子能看见鸟巢吗?
武惟扬:
不是在这边,在我们楼道里。
记者:
不在这边啊,在哪个窗户?带我去看看。
武惟扬告诉我们,他拍鸟巢是近水楼台,几乎可以足不出户,这可太让我们羡慕了。
武惟扬:
有一天早晨我去上学,正好赶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你看,这就是鸟巢了,打在鸟巢上面,它是侧着打的光,然后我一看心情就特别激动,然后,我跟我父母商量,就决定在这儿开始拍。
那天是2006年的3月18号,从那天起,武惟扬就隔三差五的对着鸟巢拍上几张照片。慢慢的,透过这些照片他发现,鸟巢像一个孩子似的在一天天的成长。同时,身边的环境也在一天天的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个发现让武惟扬感觉非常的振奋。
武惟扬:
像一开始鸟巢前面没有那个大架子,那个是国家体育馆,后来起来给它挡上了,包括去年那张照片,周围是平房,现在已经都没了。
从鸟巢吊装初期到整体结构和龙、卸载,直至最后一根钢梁吊装完成,武惟扬用相机陪伴鸟巢,度过了工程进度当中最关键的一年,拍下的照片超过了四百张。这些照片就像是一本特别的成长日记,记录着鸟巢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也记录着武惟扬对北京奥运会与日俱增的期盼和憧憬。
武惟扬:
一年多,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没有让这一段奥运的历史成为空白。
目前,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四百多天时间,在这几百天的日子里,鸟巢在变,北京也在变,武惟扬的奥运日记依然还会继续。
武惟扬:
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2008年的8月8号,在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天,从早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打在鸟巢上面一直开始拍,拍到太阳落山,圣火点燃。
记者:
其实武惟扬在记录鸟巢成长的过程中一点都不孤单,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这不,在武惟扬就读的学校里,我们看到了这些摄影作品,这都是他和他摄影班的同学们,这十个多月来的摄影成果。
从这些摄影作品来看,不仅鸟巢、水立方,这些重要的奥运场馆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而且我们也发现,他们把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奥运场馆的建设者。
焦嘉生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摄影教师:
我们每周基本上去一次,孩子们也在成长,场馆也在成长,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非常有意义。孩子拍奥运,他能够亲手去触摸,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好。
到奥运场馆建设工地进行实地拍摄,这样的活动摄影小组每周都会组织一两次,一路上,奥运给北京带来的变化,也是同学们记录的焦点。
记者:
同学们每次去拍水立方、鸟巢,都是从学校步行道场馆的,咱们一般要走多长时间啊?
高嘉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二三十分钟吧。
记者:
二三十分钟啊?累不累啊?
高嘉:
不累。
记者:
为什么,我觉得挺累的。
高嘉:
创作嘛。
记者:
创作呀。
同学们告诉我们,奥运场馆施工现场可是封闭式管理,要想得到允许进去拍摄相当不容易。通常情况下,他们只能隔着高高的围栏,从有限的缝隙当中捕捉难忘的瞬间。即使这样,大家伙儿创作的热情一点都不减。这不,今天运气不错,通过努力,同学们竟然得到允许,找到一个既安全又适合拍摄的场地,这个机会真是太难得了,眼前雄伟的鸟巢立刻让这帮小摄影家们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另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眼中美丽的瞬间竟然如此朴实而动人。
焦嘉生:
上次我们去创作,那天基本上就是拍得差不多了,就往回走,后来我走着走着,发现怎么少一个人呢,我一回头一看,远远看到一个学生正在那儿拍,我说你在拍什么呢。
吴远博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当时鸟巢特别巨大,上面只有很小的几个人,后面也没有云的衬托,我感觉非常漂亮,很伟大,我蹲着拍的,拍下来了。
高嘉:
有个工人叔叔扛着大铁架子,一下子扛两个,当时我们看着挺重的,觉得我们要扛肯定扛不动,肯定那个工人叔叔挺累的。
焦嘉生:
我说太感动我了,大家伙儿都没有发现,你发现了,我说身边处处都有美。
一年来,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记录奥运,捕捉精彩。镜头中的故事感染着他们,也感染着我们。
记者:
以后大家还要拍吧,到2008年之前都要拍奥运工程吧?你们觉得有什么愿望吗?
学生:
就是说把那个栅栏拆掉,然后我们就能进去,看里边到底是什么东西,能进去拍。
学生:
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这里面为场馆拍摄。
记者:
今天,我们也带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经过跟施工方的沟通和接洽,同意给我们几个名额,同学们可以到水立方的顶上去拍摄了,怎么样。
同学:
耶,哇塞。有几个名额?
记者:
就几个,谁想去啊,
同学:
我。
尽管鸟巢和水立方在这些小小摄影家眼里已经是熟知的老朋友了,但是真正走进来,亲手触摸着,就像与老朋友的第一次热烈拥抱,那种感觉既亲切又新鲜。
同学:
水立方我真不没想到能来到水立方的顶上。
同学:
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然后跟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同学:
发现从这儿也可以看到我家。
同学: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奇迹。
记者:
我们现在又来到了北京的另外一所学校,不过现在说话的声音要小一点,因为校园电视台的小同学们正在准备录制节目,我们进去看一看吧。
杨子: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无花果校园电视台又跟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来继续关注一下奥运会的知识。
这个叫无花果的电视台,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吧。尽管它的收视范围仅限于校园内,观众也只有200多人,但是开播一年来,他们以奥运为主题制作的节目,在观众中大受欢迎,其间的奥秘又在哪里呢?
杨子: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你们一定,不对,说错了。
14岁的杨子是无花果电视台的主持人,当之无愧的校园“一姐”,同学们眼中的大明星。不过明星偶尔也会有出错的关系,这没多大关系。冯布中是摄影师,棚内棚外的节目拍摄任务全掌握在他的手中,也是一个让大家崇拜得不得了的大人物。如果有谁想这几位同学一样,有幸被邀请到演播室里来,跟他们一起做节目,那可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
如果不特别交代,恐怕您不会想到,主持人杨子,还有摄影师,以及所有节目的参与者,都是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听力障碍班的同学,他们听不到声音,有的说话还很困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用制作电视节目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听力障碍班: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记者:
主持得真的是挺专业的,你主持了多长时间了?
杨子:
我主持了差不多有一年了。
记者:
你见到镜头紧不紧张?
杨子:
很紧张的,我常常说错词,然后心里怦怦地像小兔子在里面怦怦地跳。
记者:
可是我看到你刚才非常沉着冷静。
杨子听不到声音,但口语表达却相当了得,她说自己和很多听障的同学都是靠读唇语学会了“听”话,也学会了说话。但是杨子在节目里依然是用双语进行主持的,因为她的观众也都是特校里听障和智障的学生,杨子主持节目让同学们认识世界没有了障碍。
记者:
在学校里是不是有你很多粉丝?
杨子:
应该是吧。
记者:
每天中午的时候休息,都看电视是吗?
杨子:
是啊。
记者:
这个是八年级。
大家看得还挺认真的。小朋友们,认不认识我们这个小主持人啊。
同学:
认识。
记者:
她叫什么?
同学:
杨子。
记者:
是大红人啊,学校里的,喜欢她们做的节目吗?
同学:
喜欢。
记者:
那我问问,小朋友,你最喜欢看哪一类的节目呢?咱们小小电视台做的?
同学:
我最喜欢看奥运会的节目。
杨子和她的同学们在校园电视台开辟了奥运专栏,用他们自己喜欢的节目形式去了解奥运、表达奥运、亲近奥运,向更多的残障同学传递奥运的力量,播撒快乐和自信。
记者:
在你的心中觉得奥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啊?
常浩 北京市东城区特校智障班:
是我们能参加的会。
常彪 北京市东城区特校听力障碍班:
我想参加奥运会的接力跑。
戴罗将 北京市东城区特校听力障碍班
我喜欢篮球比赛,我喜欢姚明。
杨雨薇 北京市东城区特校听力障碍班:
可以为学校争光,为国家争光。
范博 北京市东城区特校听力障碍班
重在参与。
记者:
大家现在看到的可不是学校里的体育课,而是孩子们每天都要进行的一小时体验奥运时间。那每个班的学生每周都要轮换体验一种不同的奥运项目,大家看有排球、羽毛球还有篮球,用这种方式参与着奥运,感受着团结、坚强、友爱的奥运精神。我们现在排球场这边的战况啊,来采访一下这位小小裁判员。
小同学你好。
王宇晶 北京东城区特校听力障碍班:
你好。
记者:
怎么样两边的比分怎么样
王宇晶:
七比六。
记者:
七比六,那他们胜了一点点。哪一边打得好呢?
王宇晶:
这边打得好一点。
记者:
有没有你比较喜欢的球星啊?
王宇晶:
比较喜欢波波。
记者:
这个黑衣服的小伙子?
王宇晶:
对。
记者:
郭郭(波波),是你啊?听说你是咱们班的球星啊。
朱恩波 北京市东城区特校听力障碍班:
不是。
记者:
你平时负责什么?
朱恩波:
我负责攻击。
记者:
攻击?很厉害吧,扣球是不是很厉害?
朱恩波:
对,我发球很厉害。是吧,一会儿给我们表演一下发球。
记者:
回去给我们表演一下,好,看你的。
记者:
我们在这里还看到了一种只有特奥会上才会有的比赛项目,就是高尔夫推杆。
同学:
预备,开始。
记者:
进了,真棒啊。小同学,你们是分成几队在比赛吗?
同学:
不是,我们在共同比赛。我是裁判。
这些正在练习高尔夫推杆项目的都是智障班的同学,听说是特奥会的比赛项目,他们每次练习的劲头都特别高涨。
记者:
我来试试,我来试试,我可能还不如你呢。
尽管许多体育项目对于这些残障的孩子们来说,都有不小的难度,但是大家参与其中,体会到了无限的快乐。
李红喜 北京东城区特校体育老师:
我们知道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那对于我们残障孩子来讲,他们没有办法和正常人比更快、更高、更强,他们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而超越自我就是我们特殊孩子的奥林匹克精神。
记者:
听同学们说这个学校里还有一个小明星,他不仅是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而且还是北京市特奥会的50米冠军,我们找找他在哪儿呢?
同学,请问你知道李念在哪里吗?
同学:
不知道,在那儿。
记者:
不知道,李念在那儿?
同学:
就是那个特奥明星。
记者:
这是李念是吗?你就是李念啊。
李念:
是。
记者:
你是李念吗?
李念:
是。
记者:
你可是同学们说的小明星啊,告诉阿姨,你哪里特别厉害?网球,给我们表演一下。
李念出生时不幸患了脑瘫,给他的身心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三年前刚刚入校的时候,他几乎不能独立行走,生活无法自理。但是在特校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他每天坚持体育训练,慢慢儿地,他不仅能走能跑了,并且还夺得了北京市特奥会50米赛跑的金牌。
李念:
我很骄傲。
李念用毅力不断向自己的生理残障挑战,也鼓舞着身边的残障同学,勇敢地超越自我。
张宏 北京东城区特校副校长:
奥林匹克教育,我们看来不光是体育,更多的是教育,是对他精神的鼓舞,是对他精神的树立,是对他将来融入社会的一份自信。
字幕提示:
北京东城特校无花果校园电视台节目
跳远比赛、滑板比赛、保龄球比赛。
北京东城特校同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奥运,我参加。
奥运,我参加。
张羽:
其实对于不同人而言,奥运会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我想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讲,他们喜爱奥运、参与奥运是因为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