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的平民化思想
来源:宋庆龄同志故居
宋庆龄的习惯就是要把所有的东西用尽。
关于宋庆龄洗澡的问题就曾有很多传言,说她用牛奶洗澡。其实是有记录的,宋庆龄一周只有一次洗澡水,有的时候解放军还把水用了,保姆就做几壶水,宋庆龄就用暖壶里水洗澡,有几次因为水凉而感冒。
| |
宋庆龄的伙食费一个月是40元,吃的非常简单。
宋庆龄在北京的住房也是几经变动的,最初在方巾巷,后搬到了前海西沿,由于比较仓促,房屋很潮湿,宋庆龄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常腿疼。为了让宋庆龄更好的工作、学习,党和国家为她在后海北沿筹建了一处住宅。她当时给王光美的信中一再表示:国家正在建设初期,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要为她破费。但考虑到当时国际上的传言,宋庆龄还是接受了北京的住宅。北京的住所很大,很多地方她并没有去。她始终认为上海的住宅才像家。虽然在北京住了很多年,她并不喜欢。但在她给国外朋友的信中却写到:自己住在一个非常大的王府花园中,有树有鸟,有水有山,有小河环绕,但觉得很不安。因为有很多比自己贡献大的人还住不上房子。她对外国人只讲共产党对自己的好。
宋庆龄在中国公益事业上的地位是很特殊的。我翻阅了辞海,没有找到公益、公益事业的词语。这说明社会对公益的关注并不是很重视。我个人所理解的公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为公众谋福利的事业。宋庆龄在新中国公益事业中是很特殊的一个人,是一个创始人。解放前她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实际上是公益工作。后来成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解放后,成为中国福利会,总部在上海,主要从事妇女、儿童、弱势群体等救助工作。宋庆龄是全国救济会的第一任会长,保卫儿童委员会的会长,新中国的福利事业是从宋庆龄开始的。
宋庆龄所做的公益事业是有特点的。一是非常直接,值得有提。不同于有些泛泛的,仅有口号的工作。是针对一个问题,非常直接的雪中送炭。比如,新四军没有抵御寒冷的措施,很多伤员因为这样冻死,有人请宋庆龄帮忙解决些毛毯。宋庆龄提出了一个"两万条毛毯运动",两万条毛毯可以救助十万个伤员。她开展了积极的宣传工作,英、美、澳大利亚很多国家进行捐助,很快就筹集够了毛毯。二是与宣传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公众的公益意识。比如宋庆龄抗战时期在香港搞的"一碗饭运动"。即拿着饭票到饭店吃一碗炒饭,2元港币。餐馆则捐出炒饭,作为捐款。当时,准备在香港卖出一万碗炒饭。号召人民吃"爱国饭",很多人响应。最后捐出了2.5万元港币,钱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公益事业的一大作用是公益意识的普及,要让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在做公益事业时也应该注意,不仅仅是救助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实际上具有普及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想法。三是形式多样。宋庆龄所做的公益活动搞的很活跃。比如义演。宋庆龄请戴爱莲女士参加义演演出,表演舞蹈。几次无偿演出,将募集的钱款捐出来。义卖,动员大家捐出东西拍卖,她自己带头捐献。义赛,宋庆龄组织足球义赛,将在华使馆组成球队,进行比赛,所有收入捐出,救济灾民。宣传画展览。组织慈善舞会。宋庆龄用各种办法团结她周围的人。美国的波利小姐穿着宋庆龄送给她的旗袍去募捐,为"工合"运动筹集了很多捐款。四是宋庆龄在做公益事业中非常重要的条件--个人的公信度。宋庆龄的公信度非常高,具有人格魅力和号召力。在香港时宋庆龄进行抗战募捐,很多人是冲着宋庆龄的收条去的,只要是宋庆龄写的收条就捐款。为此,从不佩带首饰的宋庆龄带了一个金戒子,作为印章使用,这枚戒子现在正在故居展览。人们相信宋庆龄不会把钱贪到自己的身上。这是一种公信力。五是她扎实细致的工作态度。在公益活动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解放前夕,宋庆龄在上海创办了儿童福利站,在那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福利站的费用是她募集来的。从捐款中会发现,有的人只捐了5美元,有的人只捐了简单文具或是几本书籍,但无论多少,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宋庆龄都坚持自己写回信:"你捐的书收到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