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向中外媒体介绍了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长情况。据李晓超介绍,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GDP达到11.1%的增长速度,是不是意味着今年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方面的专家。许多人认为,GDP增长还是比较快,通胀的压力是存在的。
李晓超介绍说,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速加快,从短期看是投资、消费和外需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的结果。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是有些偏快,已高于潜在的增长能力。但看CPI的细项,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的增长,其达到了6.2%,而其他项目的增长还是比较平稳的。总体上看工业品增长价格也是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过热的情况并不严重,因为核心的通货膨胀不是太高。
但祝宝良同时又指出,之所以认为经济增长有过热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3月份有些反弹。
祝还认为如果物价继续保持这样的走势,利率就有一定的上调空间。我们预计今年的物价是2.5到3个点之间,这样就有利率调整空间了。
针对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央行需要及时动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
易宪容认为,目前国内资金流动性较高,CPI指数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威胁仍存在,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的价格都持续快速上涨,经济出现泡沫,加息是抑制它们过快上涨的最有效的工具。
易宪容认为,市场所说的根据央行的一个月内不采取连续动作的惯例,加息最有可能在五一期间的说法是毫无价值的。他表示,利息反映的是市场价格机制,而且经济环境不同,采取的措施的时间、方向上也会有所不同,揣测加息时间是没有价值的。但近期内加息很有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认为,前期虽然也存在流动性过剩,但是物价投资等方面还没有表现出来。现在以经济规模的扩张传递过来了,这表明宏观调控的压力在增大,后面升息的可能性会增加。
赵锡军认为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这是因为原来调控的领域比较单一,就是流动性问题,主要是中央银行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等。但现在已扩张到资产商品投资这些领域,这些不仅仅是货币政策可以调控的,而是需要调控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出台。除了中央银行以外,价格部门的调控政策也要出台。
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商务部、外汇管理总局应采取措施调控外汇流入等的问题。李晓超也认为,针对经济处于由偏快可能转向过热的状况,有关宏观调控部门正密切关注未来经济运行的变化,这些职能部门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不管怎么变化,还是要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