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上,在成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活动现场,四川大学的康凯作为创业典型接受访谈,他的成功和激情引来阵阵掌声。但是,这些为他鼓掌的大学生或许还不知道,这个曾获得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创业明星,日前已经退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校园公司”。
近日,康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自己创业经历的酸甜苦辣,以及最终选择退出的真正原因。康凯表示,希望老师、同学以及社会舆论对创业的大学生更多地给予宽容,过分的溺爱和苛责都不好。
“创业经历坎坷锻炼了我”
康凯是四川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研二学生。曾是校学生会主席、校研究生会主席,成绩和表现都相当优秀。
2005年12月,刚成为研究生的康凯利用自己积攒下来的两万多元,和两位合作伙伴一起开了一家高校IT连锁店。为了做大做强,康凯把大部分利润投在店面上,他自己和两位合伙人每人每月只拿500多元的工资。后来,合伙人觉得收入太少,还不如在外面打工,于是先后选择了离开。
在孤军奋战的过程中,康凯把眼光瞄准了农村青年。很快,双流一个有喷绘技术的农村小伙子成了康凯的合作伙伴。他们采用独立负责制,一个团队的学生盯一个学院,负责把学院的广告设计、喷绘业务全部拉过来。结果如愿以偿,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将文印、喷绘、广告设计等业务做得红红火火。
随后,康凯的生意摊子越铺越宽。先后成立了包括餐饮、娱乐的益智文化俱乐部,有500多人次大学生经过筛选在他的公司工作。2007年2月,康凯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十大自强之星”。
康凯的创业获得极大荣誉,媒体炒作越来越火热,生意也很顺利。可就在这时,他选择了退出,将公司转让给自己的合作伙伴。“公司与我已经完全没有关联了。凭朋友间的交情,我会为他们做一些指导。”
“校园创业空间和市场太小”
康凯的退出,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和悲壮。“一个是因为在校园内做公司,发展空间已经不大,我认为没有做下去的必要了。另一个原因是受到了各方面不同观点的冲击,让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其实,康凯是理智地选择退出。
康凯觉得自己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校园创业的项目、空间和市场都太小。他说:“我做的项目太平凡了,不值得继续做下去了。如果有好的项目,我不但不会退出,还会毫不犹豫地投入进去。”
社会竞争的环境要比校园复杂得多,要想适应社会将来走得更好,必须做更扎实的积累和准备。值得庆幸的是,康凯并没有因为曾经开公司影响学习,“现在我的成绩依然相当好”。他的打算是,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一个在某一领域内顶尖的公司,从基层做起,学习各方面的经验,为自己将来更成熟的创业做准备。“我的创业不该仅限于学校这个圈子。”
社会舆论给予康凯的压力也不小。有人看不起,认为康凯做这么小的项目算不上创业,只是小打小闹,积累一点从商的经验而已。也有以学术为主导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好好学习,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一丝不苟地完成学业,不应该去做生意。更有媒体浮夸吹嘘,说康凯已经赚了30多万元,让同学误会他是故意炒作,弄得他下不来台。
“各方面的舆论压力,促使我冷静思考,仅仅是我选择退出的导火索。”康凯说。
“警惕为优惠条件盲目创业”
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支持,父母也非常尊重他的选择,还有很好的合作伙伴,这些都让康凯的创业路走得较为顺利。走过这么一段路之后,康凯觉得有很多经验和感受值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康凯希望,有经商及创业指导经验的权威老师,应多给予评估与指导,告诉大学生怎样才能少走弯路,获得更大效益,同时,没有相关经验的老师,最好不要对创业作过多评价,嘈杂的声音对学生创业未必有益。
康凯同时认为,学校方面也没有必要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特殊照顾,没有必要在校纪校规中体现得太明显,没有必要与学分挂钩,没有必要为因创业而离开学校的学生保留学籍。他说:“要警惕某些学生为了这些优惠条件而盲目创业。”
社会舆论对创业“明星”的炒作,让康凯感到很不高兴。他认为,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其实很平凡,一旦被包装成“神话”,就会刺激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冲动,盲目下海。在进行创业尝试的大学生中,大家只是看到正面的光环,其实失败的远远多于成功者。
“学习比创业更重要。”这是康凯的肺腑之言。他说:“大学赋予高层次人才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对今后的就业、创业非常重要,在学生会、社团、勤工俭学岗位,都可以获得类似创业的经验积累。”
同时,康凯又很喜欢媒体的宣传,他渴望向大学生传递一种理念:创业要从平凡做起,在平凡中创新。大学生创业并不需要大项目,要从小做起,从当一只小蜜蜂做起。“大学生创业之前,一定要对自己作一个客观的评估,如果有信心、有激情、有资源、有创新的项目,那就努力去闯,不要怕失败;如果仅仅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而心血来潮盲目创业,不如趁早放弃。”康凯说。(李益众)(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