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民生无小事”,我省各级党委近年来“出实招、办实事、讲实效”,以民为本,切切实实为城乡群众解决了大量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省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本报今起策划推出“民生2007:为民办实事系列报道”,关注我省各地为民办实事的感人故事和典型事迹。“记者走访”栏目将回访民生现场,还原感人瞬间;“民生进行时”栏目将采访民生部门主要官员,盘点各地正在进行的办实事项目;“民生背后”栏目将重温领导决策背后的喜怒哀乐;“民生留言板”将真实反映百姓心声和投诉,为普通民众鼓与呼。
民生2007:为民办实事系列报道互动热线66810222,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文昌街头新貌 丁川
记者走访
危房摇摇欲坠 七旬老人漂泊在外
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建起温暖的家
住了几十年的危房,文昌市文城镇民星村委会福主湾村74岁的庄翠英和76岁的王秀焕老两口,终于在2004年住上了在政府帮助下盖起的砖瓦房。老两口说,这是儿子1979年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后,为数不多的几件能让他们从心里感到高兴的事情之一。
庄翠英和王秀焕老人是烈属,唯一的儿子1979年牺牲后,两位老人依靠政府的抚恤金过日子。
老人告诉记者,原来的屋子是父辈留下来的,建时材料差,就不太结实,两人年纪大了以后无力维修,屋子越来越破败,为了不让房梁塌下来,村里人帮忙用几根木棍顶在老屋中间的主梁下。由于屋顶的瓦片破损严重,一到雨天屋子里就下小雨,两位老人不得不轮换着缩在没有漏雨的角落。后来老屋实在住不成了,年近7旬的两位老人只得离开老屋,到别的地方租房住,一住就是四五年。
2004年,两位老人的老屋被列为文昌市政府特困危房改造的对象,由政府拨款4000元,个人自筹30000元以及社会捐助6000元,重新建起了70平方米的新房子。两位无奈漂泊在外的老人,终于可以回到自己家里过起安心的日子。
在文城镇的北架村,村民杨天林一家4口,去年也在政府的帮助下,从山坡顶上的木屋中搬进了新瓦房。
记者走访
以前村民半夜3点去排队挑水
如今清清自来水哗哗流入农民家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入锦山镇士首村村民林诗珍脚边的水桶中,他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象的!”士首村48户人家,如今都装上了这样的自来水管和水龙头。而在2年前,村民还得争先恐后地去1公里外的水井挑水。
锦山地区是文昌市农村饮水比较困难的地方,由于地层结构的原因,该地区的水质含铁较高,地下水比较缺乏,因此只要遇上干旱,农民们的用水就会更加困难。遇到干旱的时候,村子里的水井都不出水了,只有1公里外的一口水井还有点水,全村的村民都要步行几十分钟去挑水,但是水井的水还是很有限,为了能挑到水,村民们有时候半夜3点就起来排队挑水,而辛苦挑回来的水除了保证做饭饮用外,不敢轻易用在其他地方。
现在林诗珍家不远的地方,高高竖立着一座水塔,由政府投资18.5万元建设的大口径水井于去年10月份建成,村民们每户出200多元,就能将水管拉到自己家中,像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林诗珍说,现在一点也不愁了,别说缺水,就连春节的时候许多外出工作的人回来了,用水的人增加了不少,也不会缺。
在士首村附近的录家村可要大多了,有17个经济社1700多村民。在政府的指导和企业的赞助下,录家村也有了自己的机井,一个小时可以出5吨水,解决了录家村其中12个经济社1200多村民的饮水问题,村民们同样不用再半夜3点起来排队挑水,甚至到镇上买水回来喝了。
民生进行时
2007年四成财政收入将用于解决民生问题
4年前,文城只有一条被称为“扁担街”的主干道;4年后,文城“三纵十三横”的城市路网已经初具规模,城市道路达到56公里,并安装了4360盏路灯,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大将广场、影剧院、图书馆等丰富市民生活的文化设施;在“教育强市”的战略指导下,文昌市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关心教师待遇、住房等,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4年来对全市29所中学进行全面改造和扩建,对300多所小学布局进行调整,率先消除了全市学校D级危房,新建27万多平方米校舍,全面促进了教育发展。
今年初,文昌市四套班子17位领导主动与冯坡镇蛟龙村委会南阳村17户特困群众挂钩、结对子,并将省政府奖励给市党政领导的15万元奖金(其中11万元已捐给爱心学校)中的4万元捐赠给该村17户特困群众改造危房。据统计,2003年以来,文昌全市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429.3万元,其中政府拨款1143万元,全市机关干部捐款98万元,社会捐助660万元,个人出资528.3万元,进行了涉及255个村委会,2858户农村特困群众的危房改造,受益人口8229人,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特困群体的人居环境。
据了解,今年文昌市还将积极帮助农村贫困户、重点优抚对象和残疾人改造危房150间,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关注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解决老百姓迫切解决的问题,成为文昌市委、市政府工作中越来越清晰的目标。4月17日,文昌市委书记谢明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文昌市委、市政府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将不会低于1.5亿元。而据记者了解,2006年,文昌市GDP为61.45亿元,财政收入3.7218亿元。
在谈到今年解决的民生实事时,谢明中列出了不少,包括安排资金给25所镇卫生院职工交社会保险;解决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加大农村医疗合作覆盖面、继续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完成四条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和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投资1028万元,新建农村规模较大的人畜饮水工程12宗,确保在今年内基本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难问题等。
民生背后
市委书记4年间3次落泪
曾经长期从事共青团工作,从团省委书记到文昌担任一把手的谢明中是个性情中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毫不避讳地坦承,在来到文昌工作的4年多时间里,曾经3次流泪。
2002年11月,刚刚到文昌走马上任的谢明中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后8次深入农村调研。他说,在他的印象里,文昌的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但在农村看到许多五保户、特困户、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住在摇摇晃晃、破败不堪的危房中时,他的眼睛不禁湿润。这是他到文昌后的第一次流泪。
而在擦干眼泪后,是风风火火地部署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经过紧急开会研究,文昌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当做本届市委、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列入当年为民办10件实事之首,并出台了专门的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计划从2003年开始分5年逐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并要求全市现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到户,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和各镇党政、市直机关一把手每人联系一户,现职副科级领导每2人联系一户,做到市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确保每个危改户都有干部直接挂钩,责任到人。
谢明中的第二、三次流泪,都与天灾有关。他说,2005年文昌大旱,当他所到之处看到河流干涸,海水倒灌,农民辛辛苦苦打几十米的井打出来的仅是几桶泥巴水时,心里的震撼无法形容。而就在同一年,强台风“达维”的袭击使文昌损失惨重,台风过后,看到遍地死去的文昌鸡被掩埋时,这位市委书记再次泪满眼眶。谢明中说,在文昌工作4年多,最满意的是看到文昌教育形成规模,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完成以及找到了一条符合文昌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而他目前最希望的是每个文昌人都具有“文昌意识”,因为他觉得这样才是文昌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