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装配线。国内由“标准”牌工业缝纫机组成的超大规模生产线。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工业缝纫机机壳加工中心。货场集装箱。记者杨力实习生于雷摄组装生产线。记者杨力实习生于雷摄外国客商青睐标准工业缝纫机。
上了年纪的“老西安”,应该都会对“标准”牌缝纫机记忆犹新。60多年来,几代“标准”人铭记“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企业信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走出品牌兴业的成功之路。
进入“二次创业”以来,身处我市高新区的“标准”,在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理念和“工业振兴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平台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积极推进自身结构优化升级,注重运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促进企业技术稳步提升,不断拓展经济增长空间,走出了一条科学、平衡发展的独特道路。
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
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独立自主的攻关气魄、引进消化的学习能力,是指引“标准”牌工业缝纫机不断创新、始终处于行业领先阵营的根本所在。“标准”每一次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不断地推动着自身的发展,对中国缝制设备行业发展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创造了一系列行业第一。
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工业缝纫机、建立了行业最早的零部件体系和营销代理体系、实施了行业第一个技术引进项目、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进程……
而在过去的五年里,更是“标准”加速创新,工业缝纫机主业发展的一个时期。目前,他们通过持续的融资和技术改造,“标准”牌工业缝纫机已形成临潼工厂、西安工厂、标准缝纫机菀坪机械有限公司三大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80万台。其中,随着“发展机电一体化”和“高速包缝机及零件出口创汇”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标准的平缝、绷缝、包缝三大系列产品实现了均衡生产,重点发展在本行业率先突破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将电脑控制技术向各大系列全面扩展。2003年,“标准”引进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特种缝纫机生产技术,迅速实现规模生产,打破进口设备一统天下的局面。2004年,引进德国ASS公司自动开袋机系列制造技术,填补行业技术空白。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工业缝纫机机壳加工中心。
现在,“标准”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德国、日本、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数十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标准”工业缝纫机的技术进步,加快了新产品开发和商品化进程,实现了研制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科学技术对公司经济效益的贡献率,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0%以上。
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
1993年11月,在古城最具现代化气息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兄弟标准工业有限公司诞生了,十年弹指一挥间,这里的员工们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铸就着“兄弟标准”卓越的品质。
西安兄弟标准工业有限公司由世界三大缝纫机制造商之一———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和中国缝制设备行业的老牌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建,充分体现出中日技术结合、品牌结合、质量结合、文化结合的强大优势。总投资额达2000万美元,年生产能力20余万台,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兄弟”牌缝纫机,并取得了AOQC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兄弟”工业缝纫机有着卓越而稳定的性能,耐久的使用寿命和环保设计,让使用者在工作中对兄弟标准缝纫机很是信任,“兄弟”已经成为国内外服装行业炙手可热的工业缝纫机品牌。
兄弟标准生产的SL-1110、SL-2110系列高速平缝机,C11、C21、C31系列高速包缝机及V系列超高速包缝机,满足了各种不同类型和厚度的面料,畅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高速平缝机,高速包缝机远销美、英、德、法、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
在这家企业里,员工们心中都有一个座右铭:“优秀的品质,无言的奉献”。优秀的品质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兄弟标准拥有37个体系文件和包括作业指导书在内的192个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质量控制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靠性。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丰富多样的质量管理和提案活动,构成了兄弟标准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活跃在基层的47个QC小组,每年都有新成果发布,企业上下形成了开动脑筋、主动创造、精益求精、积极参与的良好风尚,对产品质量的密切关注是每个员工自觉的行动。
记者了解到,兄弟标准公司的质检系统目前全部采用最新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全检、抽检、制造工序巡检、开箱检查、螺钉力矩检查和8小时耐久运转性能的测试,都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形成了立体交叉,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产品的质检近乎苛刻。但是,也正是有了这样滴水不漏的质检环节,才使兄弟标准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用户的信赖。
记者在生产车间里看到,A、B、C、D四条组装生产线平均长度超过100米,压轴套机、自动传送带、油运转、调试传送装置等主要设备均由日本引进,完全采用日本先进工艺。E生产线的高速包缝机生产线,采用超声波清洗机、高包油运转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加工设备。目前他们又引进了三台具有当今世界顶级水平的加工中心,确保了机壳加工的高质量。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亲切视察了母公司标准集团;2003年8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莅临兄弟标准公司;省、市的各级领导都对公司的未来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十一五”蓝图
目标23亿元
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标准”将翻开新的一页。未来的5年里,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发展思路是:进一步巩固传统产品的主导优势;在特种缝纫机领域确立全面的竞争优势;代表国际潮流的直驱无油系列,要占领一定份额的高端市场,对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据了解,标准股份工业缝纫机主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是:销售收入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达到23亿元。这个目标制定的根本思想,是以保证发展的质量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前提。
在“标准”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质量永远是处在首位的。“标准”始终认为,只有“做优”,才能“做强”;只有“做强”,才能“做优”;而“做大”是“做优做强”的必然结果。任何时候,“标准”绝不以牺牲质量来追求规模的扩张。也正因为如此,“标准”深得用户信赖,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十一五”期间,标准人将在持续优化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把“标准”品牌打造成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杰出表现、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世界名牌。记者王彬
新闻链接
高新区聚集优势资源
形成自主新兴生产力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面向国内外,大规模吸纳、聚集各类要素和资源;不仅大量吸纳、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要素,还大量吸纳市场、品牌、机制、经验、管理等无形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聚集,逐渐将整个城市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西安高新区通过建立良好发展环境,吸引装备制造业企业入区发展。当然,要谋求更高、更快的发展,仅靠引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创造性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自主的新兴生产力。西安高新区正是为入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营造出这种利于发展的氛围,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模式,为企业的快速崛起提供区域发展的优势环境。
高新区还大力为企业构建高起点、高水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成长平台。在招商过程中,高新区运用倾斜政策,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这些制造业的“先锋部队”入区扎营;同时,牵线搭桥,帮助这些机构吸引招纳西安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提供信息服务,拓宽这些机构对外交流合作与获取信息的渠道。先进的成果在高新区这个优势平台上,加上高新区提供的人才与信息服务,形成了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步伐。
进入高新区后,西安兄弟标准、庆安、法士特等企业,都在同行业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产品占有率不断扩大、业绩逐年增长的同时,也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记者王彬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张波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