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梁亮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秀峰区狮子岩自然村是个做得不错的“城中村”。现在村民们对村里的卫生环境也越来越满意。但天长日久,如何保洁?近日,记者与秀峰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一起走进狮子岩村进行了探究。
走进狮子岩
改变一:村里有了固定的垃圾桶
狮子岩村是一个隶属于秀峰区甲山村委的自然村,共有56户人家。
而如今在村文化室门口,一位60多岁的阿姨正在整理“公家”的板凳。一听记者来了解村里的卫生状况,她马上指指路边的垃圾桶,说:“现在大家都自觉把垃圾丢那里了。哪个都晓得环境好,住起来都能长寿点。”记者看到,除了家家户户门前有了一模一样的垃圾桶,村里的路都做了硬化,连一些比较“背”的角落也铺了水泥,一度四处乱飞的招租广告也集中在公开栏上“亮相”。改变二:“刘三姐”不怕上夜班了
狮子岩出租房价低廉,所以村里的外来人口是村民的好几倍。不过房客尤其是女孩子,以前是没什么安全感的。近年来,趁着铺路的机会,村里有了公共路灯。狮子岩村的村民代表李勇强说,当路灯亮起,特别是从村口到村中心约1000米的路上“没有一个地方是黑的”。
中午12点,很多在刘三姐景观园上班的“刘三姐”下班了。记者随意找一个攀谈起来。她笑眯眯的说:“以前天一黑,一截路黑咕隆咚的。要是上夜班,我从不敢一个人回来。自从装了路灯,我再也不怕上夜班了。”
听到这,旁边一位老人家也插起了话:“现在村里整晚都是亮堂的,小偷小摸的少了蛮多。”
改变三:“名气打出去了,房子也好租了”
狮子岩村是桂林典型的“城中村”。除了种田和种菜,房屋出租是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以前村里卫生环境差,很多村民家里有超过一半的房间租不出去。
2006年,狮子岩村在秀峰区政府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26万元,修建水泥路3000多米、铺设排污管道100多米、清理垃圾100多吨,村口也“竖”起了一个蛮有气势的牌坊。在李勇强的记忆里,一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铺路,甚至有人说“花那么多钱铺路做什么?还不如拿来分”。当水泥路一点点“蔓延”,村民们也开始主动要求把路铺到自家门口。路修好了,卫生容易搞了狮子岩村的“名气”很快打了出去,村里的房子顿时紧俏起来。一位村民跟记者算了一笔帐:“同一个房间,我以前一个月只能得四五十块钱,现在涨到60块钱一间都供不应求。”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民们觉得“这个卫生搞得蛮值”。
启示:政府、环卫、村民“一个也不能少”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村民们对身边环境的变迁感到很高兴。实现这种改变,政府、环卫、村民“一个也不能少”。做法一:多方筹款,解决“先天不足”路不好走,污水没地方排,没有路灯……这些都是不少“城中村”面临的“先天不足”。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让它们的环境难以根本改变。
为了解决这种“先天不足”,秀峰区政府在2006年拨款200万元用于改造辖区内“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狮子岩村抓住了这个机会,在获得政府帮助的同时发动村民和友好单位“集资”,把村里的道路硬化了。
做法二:请环卫上门,帮垃圾找“出路”
在过去,村里缺乏完善的卫生管理意识,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习惯屡禁不止。加上环卫服务尚未深入,村民只好让垃圾“自生自灭”。现在,村里请来环卫工人上门收取垃圾,并为家家户户免费配置了统一的垃圾桶。
为了支付垃圾费,村里因地制宜,把集体的房子和门面交给村民承包。有了这笔“承包费”,村里两名清洁员的工资和公共路灯的电费也有了着落。做法三:制定“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当管家”政府投入、环卫上门服务只是给卫生治理打下了基础。整治城中村的关键,还在于村民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在狮子岩村的村务公开栏上,记者看到了“文明卫生公约”和“环境卫生公约”。“穿戴整齐”、“不说粗话”、“管好家畜家禽”、“支持村内公益事业”等诸多内容都被列入了这两个公约。怎么把外来人口的不良卫生习惯也扭转过来?村里想了一个招:以前,房东往往只负责收钱、其他一概不理。现在村里准备组织村民跟“房客”签卫生协议,慢慢的让房东学会“当管家”。
长效管理: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狮子岩村的进步蛮明显,但李勇强说得很实在:“在长效管理上,还有些问题没解决。”他指着一块距垃圾桶不足20厘米的橘子皮对记者说:“保洁员搞干净,转个背又有人丢。”彻底改变部分村民的卫生习惯、解决基础设施如污水排放,村民饮用水等问题,还需要再作一番努力。
事实上,不仅仅是狮子岩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市的部分城中村,居民还用不上自来水;污水还是只能排到田里、塘里,导致清洁卫生很难彻底。完善基础设施是包括狮子岩在内的许多城中村所遇到的难题。有关人士认为:根治这个问题,当然单靠“城中村”自理肯定“力不从心”,这需要政府对“城中村”进行更深入的规划和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