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电影银幕上的“儿童不宜”,电视荧屏上的各种节目对孩子们的影响要大得多。就中国国情来看,建立电视分级制度也许更加迫切。
郝燕
2月底,在一片争议声中,国产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被央视禁播;此举又进一步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关于国产动画片的水准,关于监管部门的行为……但普通人可能更关心的是,如果央视的儿童频道都能出现“不合适”的内容,我们怎样才能放心让孩子们打开电视呢?
《虹猫蓝兔》纷争缘起
2006年,广电总局曾经发过一份通知,自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17~20点禁播境外动画片。
9月5日,根据新政策,一部新的儿童动画长剧在央视少儿频道首播,很快获得了比较好的收视成绩。《虹猫蓝兔》的故事梗概是:50年前以黑心虎为首的魔教荼毒生灵,为了维护森林的和谐,虹猫的父亲联合蓝兔的母亲等7人,最终大败黑心虎。50年后黑心虎卷土重来,虹猫临危受命,下山寻找其他六剑的传人……
发难最早出现在网络,今年1月开始,陆续出现质疑此剧的声音,2月12日~15日,非常热门的天涯虚拟社区“天涯杂谈”版块连续出现了三位家长质疑《虹猫》、要求央视停播《虹猫》的帖子。
题为“紧急请求央视停播《虹猫》”的帖子作者“老蛋”认为:“该动画片向小观众传递了一个暴力加无知的价值取向。传递了一个一切问题都以暴力来解决的价值取向……”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孩子看了这部片子以后,也开始说“我杀了你”、“老娘”、“你去死”这样的话。
这些帖子得到强烈的反响,同意的纷纷附和,认为该片暴力和情色成分过多,不适合幼童观看,并提出许多实际例证,说明自己孩子看了此片以后出现的不良倾向。而反对的声音也很激烈,强调此片制作精致和孩子自己喜欢,是最多的理由。
2月26日,中央电视台停播了这部片子。而接受采访的制作公司认为,反对者“老蛋”的论据并没有说服力,形容其为“对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形势一无所知,更不了解现代孩子们的生活、喜好和心理,对孩子们的认知上存在‘隔膜’。”
硝烟仍在弥漫,双方还在唇枪舌剑,但毕竟是停播了,这也许是第一次,因为家长的激烈反对,触动了某个机关,而起到了实际的作用。网络时代的言论多了新的途径,观众第一次对节目有了选择的可能。
这个事件也将对儿童节目质量的关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谁来给我们的儿童节目把关?
电视:强势媒体的虚弱
相信多数国人会认同,中国的电视媒体并不只具有商业上的意义,有的时候还是权威的代表、正确的象征。
在很多家庭,孩子看电视的时候,父母才可以放手去做家务,许多幼儿园也将看电视作为下午放学时间的集体活动。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电视是可以信任的,有国家政策的指导,有规定条例的把关,至少不会离谱到哪里去。
可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电视节目,却没有什么评判把关的标准。《虹猫》的纷争,其实是一个阶段以来家长对电视儿童节目积怨的大爆发。
《奥特曼》系列的暴力意识,《西游记》的语言成人化,《围棋少年》情节抄袭日本片《棋魂》,《帽儿山的鬼子兵》充满儿童不宜模仿的危险动作,更有一些儿童栏目,模仿大人搞怪异的选秀,遍地开花的“童言无忌”,不少因为编导主持的水平问题成了趣味低下的恶搞……
“孩子爱看”,这个看似非常站得住脚的论据背后,其实是个贫乏的现实:孩子们也许看到的好东西太少了。
少儿频道在各种电视频道里,属于经营状况并不好的。这是奇怪的现象。各行各业都认为,孩子的钱最好赚,只有电视,儿童节目在每个电视台都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广告收入上不去,制作经费和购买经费有限,难以支持精良的制作。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引进的外国卡通无论儿童产品形象授权还是图书,都赢利很多,迅速占领市场,乃至要通过国家规定来限制其发展,以使稚嫩的本土动画产业获得喘息的空间;另一方面,获得了成长空间的本土卡通,却始终交不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频频被家长投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商业回报。于是,更多家庭选择了限制孩子看电视,这给电视本身带来的,就是影响力下降,广告更上不去了。
电视媒体对儿童的影响范围之大,与其本身的自律能力之低,形成惊人对比。
别让雾霾遮挡早晨的太阳
在《虹猫》争论中,一部分置身事外的家长的态度颇引人深思。
北京的西女士的孩子上的是一家有名的私立幼儿园,老师组织孩子们一起看《奥特曼》,儿子胆子小不敢看,老师就让她儿子在集体活动中背朝电视坐着。西女士虽然心疼,却经过考虑没有跟老师提意见;过了大概半个月,儿子开始转过来坐,跟小朋友们一起看《奥特曼》了。西女士的想法是:“如果他长大了,身边全是那样的人,就他一个人不会生气,不会动手,那怎么办?”
哈尔滨的郑女士对停播与否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要说无聊,东北的一些地方台节目更无聊甚至下流,不可能让孩子彻底接触不到坏的东西,只能给自己孩子增强免疫力。”
家长对儿童节目的失望发展到漠视的程度,或者宁肯孩子早些接触到负面的东西,实在是出于现实考虑的无奈。
无论什么国家,只要是对民族未来还关心,就不会忽视孩子的教育。中国同样非常重视教育工作,这几年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很有成效。但是,校园教育以外的儿童公共教育,却基础薄弱。
冰心文学奖的组织者、著名童话作家葛翠玲女士曾经说起,目前许多儿童文学用的语言不规范、不文明,必须重视。而今年在广州和北京上演的儿童剧《丑小鸭》,竟然出现下跪磕头等大肆宣扬封建意识的内容。
儿童精神产品的混乱情况,不是一天造成,也不是一家公司一个节目的问题。反映到电视这个矛盾集中的点上,就是至今对儿童节目,没有什么可以参照的标准。
也许对于一个稳定成熟的社会来说,不在孩子面前抽烟、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不给幼儿看凶杀情节,都是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可在我们这个价值观念多元甚至有些混乱的社会里,这些却是需要肃清的观念——不能因为成年人的种种问题,而认为教育儿童也是没必要的,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儿童被不良意识浸染是影响到民族前途的根本问题。
本届“两会”上,就有人提出,应由专家、家长组成的听证会对儿童节目进行审查。可是即使这次被批评的《虹猫》,其制作公司的顾问名单上也出现了余华、韩美林这样的名家,家长的筛选就更难有标准了。
实际上,这种播出以后再禁播的做法,无论对于电视台、制作公司还是观众,都是不利的。对已有产品进行标准不清的审查,会使投资者更加迟疑,使电视节目制作的商业化进程受阻碍,长期来讲,并不是积极有效的做法。
也许,有关部门除了禁止以外,应该给予更加积极的指导。比如注意语言文明、情节避免血腥、不强调封建意识、加强儿童安全意识、避免情色内容,这些都是可以事先提醒创作者的。预先划出禁区也好,审查剧本也好,使制作者有规则可循,维护住儿童电视节目基本的道德底线,同时保护民族儿童文化的产业嫩苗,往健康的方向生长。
也有一种意见提出,应该在播出时有分级制度,这样既可以使能接受的家庭继续观看他们认可的节目,又可以使不愿意接受的家庭获得明示。假如不强制分级,至少做到像玩具产品一样,标上适合多大的孩子,是不是需要家长陪伴观看。对于那些回家就必须做饭或者继续工作的家长来说,电视至少要告诉他们,你的孩子在看的东西,是否适合他。(来源:《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