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11年兵、做了22年内科医生的毕淑敏,在结束了3年心理咨询师的体验式生活后,再一次拿起了笔,写下了《女心理师》这本既可当作小说来消遣,也可以给大学教授用来在课堂上讲学的“科普”读物。昨日,毕淑敏揣着新书来到上海,却出人意料地将见面会放在了青浦的一个墓园中,一如该书在北京的首发式放在监狱里那样令人惊诧。
“无助”让她再次弃医从文
毕淑敏第一次弃医从文就走得相当顺利,从《红处方》到《拯救乳房》,毕淑敏总是带着医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而当年促使她再次回到大学校园,是因为她又突然冒出了想当一个心理医生的念头。“当时我的一个好朋友摔断了腰椎骨躺在医院里,她说自己很无聊,要我经常给她打电话,后来我按她说的做了,每周都会跟她在电话里闲聊,就这样我又突然觉得当一个心理咨询师,减轻病人的心理痛苦就像治疗他的生理疾病一样重要,我就跑去北师大读了硕士、博士,最后和朋友一起开了个心理咨询室。”
最初开始做心理咨询师时,毕淑敏并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会写这样一本书:“那个时候真是想一直干下去,但没想到来访者太多了,招架不住。”毕淑敏很清楚地记得在心理诊所坐堂时所承受的压力。有来访者打“飞的”过来,咨询了50分钟后就飞回去。每天晚上,诊所的60组电话录音都录满留言。还有很多人打电话留言,但磁带满了已录不下了。
“我突然觉得我就像那个坐在皮划艇上的救生员,一下子看见湖面上冒出100条胳膊,我不知道该先救谁,我绝望了,我觉得再这样继续下去,我自己的心理也要出问题了。”于是,退出成了惟一的解决办法。2004年,毕淑敏第二次弃医从文,着手写《女心理师》这本小说。“我将我遇到过的100多个离婚故事,融入进一个案例中,希望可以最大层面地为那些需求帮助的人解决问题。”
“自助”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最近,杨丽娟事件和美国校园枪杀案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相比媒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毕淑敏则更显示出了一名心理师的严谨作风:“我从媒体上看到了关于杨丽娟的报道后觉得,问题可能不像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事情的背后,可能还会有一个更深的真相和内在的逻辑。我非常在意听当事人主动来描述这个过程和袒露他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媒体的一种主动干预和引导。”
毕淑敏表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助人自助,帮助人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而不是外界的一种强加干预。“我注意到美国校园枪杀案的那个凶手其实是有抑郁症倾向的,愤世嫉俗、失恋导致了他的心理不平衡,而他所有的举动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被践踏的尊严,而事实却是他的尊严并没有受到践踏,只是他的自我评价下降了,如果我遇见他肯定会说:‘那个小姑娘有啥好的,根本就配不上你,阿姨改天再给你介绍一个比她强一百倍的,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多的是。’帮助他让他自己从阴影里走出来。”毕淑敏特别强调说,倾听者在面对受助者的时候,不做任何是非判断可能会有更积极的效果。“我们应该是共同探讨怎么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讨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我没有把我的价值体系强加给你,但并不等于我没有价值体系,而我也不隐瞒我的价值体系,这种缓和的态度会让对方很认真地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作者:晚报李佳杰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