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4月20日电(记者廖君、王敏)“‘指桑骂槐’究竟是哪两种树?台北植物园让相邻的桑树和槐树,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个成语所指。”在20日闭幕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任海等专家表示,参与式的科普教育活动往往得到公众响应,但如何设计公众参与的活动,用怎样的方式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科学方法指导。
据了解,目前全球90%以上的植物园都将科普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职能,但是很多植物园还是老一套:树上挂个木牌,牌子上简单注明树的名字及特性;放几部科普片等等,缺少针对学生、一般群众、游客等多个层次人群的不同科普形式。
全世界杜鹃花有500种,中国有300多种,许多公众对此知之甚少,有些人不认识杜鹃花,这主要是对公众科普教育不够,很多植物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知道它的名字,就濒临或者已经灭绝。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告诉记者,虽然我国有很多植物园,但植物园对公众的科普教育方面远远不够。公众把植物园更多作为娱乐、休闲的场所。植物和中国文化联系密切,“顺藤摸瓜”“打草惊蛇”等许多成语以及《诗经》中很多内容都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和植物的关系。
任海说,华南植物园已于去年开始在国内首度开设科普研究生硕士学位,并已开始招生,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科普行为,培养科普人才,让植物园里的每一种植物都能说话。让科普知识更容易被公众接受。
专家表示,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植物、保护植物,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植物科普队伍,以科学、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育并指导公众进一步关注身边的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