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⑤
“南海一号”打捞工程首次发现完整漆器。记者昨日从“南海一号”凝结物清理前线获悉,此次“南海一号”凝结物清理作业首次发现漆器、铜镜、鎏金龙纹金手镯外,还发现反映当时船员生活的金环、金线、朱砂等生活用品,而一套套精美瓷器和成堆的铜环、铁锅等商品的发现,更预示着“南海一号”在宋代中国进行了一次采购盛宴。
进度:右舷凝结物清理完毕
据“南海一号”打捞现场副总指挥王仁义介绍。从11日起,经过近10天80多人次的水下工作,已清理了“南海一号”沉船周围约120平方米的凝结物,取出的凝结物多达20多吨。
目前,“南海一号”右船舷旁边的凝结物已经清理完,开始转向左舷清理凝结物。
王仁义说,目前的“清凝”作业对文物保护采取的方式是,在气升法抽沙时,通过筛网留住抽上来的文物碎片和小件瓷器;对切割下来的凝结物,如发现上面镶嵌完整或散落的文物都由潜水员另外送上,防止文物受损。
据记者了解,在零散文物和凝结物清理后,4月底5月初,当沉井送达现场准备整体捞起“南海一号”时,潜水员将下水设定标识。在5月5日左右,打定位桩,以保证沉井下放时不损害船体和文物。
大胆猜测 自宋代起就有广交会?
除金属商品外,更令人眼前一亮的则是这次发现的鎏金龙纹金手镯、一条纤细卷曲的金条和一对怀疑是小孩戴的无花纹小手镯。其中,鎏金龙纹金手镯估重约为4两,镯体粗壮,两端都雕成了龙头形状,可以放大和缩小。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分析,从镯子雕刻的图案和花纹看,具有中国特点。他说,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也有人推测,这说明这名富商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同时,景李虎还透露,包括这次打捞上来的铜钱,目前“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这次发现的最新的为建炎元宝(南宋初年)。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在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浑身戴着金饰,揣着万枚铜钱”富商巨贾的形象顿时呼之欲出。”
那这个富商究竟是不是外国人,甚至是否就是阿拉伯人呢?具异域风格的金腰带似乎能佐证这一点,但手镯又是中国龙的风格。因此,考古人员说,如果今后能在船上找到外国货币,那船主的身份可能更加明确。
碗底人名身份成谜
在这次凝结物清理中,唯一的三个文字是在一个碎碗的碗底出现的“李长保”这个名字。而据专家分析,按照宋代习惯,三字排列顺序应念“李长保”比较合适。
据景李虎介绍,自“南海一号”打捞以来,出现的文字都是在瓷器的底部,分别为“李大用”、“六哥”、“林花”和“李长保”,这些应该为人名。而这些人究竟是谁呢?船主?窑主?瓷器订户还是其他?目前谁也说不准。
目前,在出水的瓷器当中,尚没有非常明确的鉴定表明有瓷器出自广东,这是否说明该船未在当时的广州停靠呢?甚至广州不在海上丝绸之路之列呢?
有专业人员认为,不能由此作出此推断。当时的广州就像一个物资集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在此集中,船舶来此采购就像参加现在著名的“广交会”一样,采购的并不一定就要是广东的产品。有人大胆地推测,“南海一号”来到广州参加宋代“广交会”,进行一场全国商品的采购盛宴。
景李虎说,“南海一号”打捞出水之后,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重要的基地。而且,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很多国家,跨国遗产申报不占国内申报遗产的指标,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尽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①景李虎副厅长向记者讲解新发现的文物。
②新发现的鎏金龙纹手镯。
③“南海一号”的石锚。
④凝结物上的陶瓷。
⑤“南海一号”里有批量的铁锅。
揭开金器瓷器漆器神秘面纱
“此次清凝作业发现了各类文物,品种非常丰富。”昨日上午,在进行凝结物清理的“南天柱”作业船上,省文物考古所魏峻博士向媒体通报,从4月11日“清凝”作业开始至19日,出水较为完整的各类文物共有65套300件,其中,仅金属类文物就有20套235件,各类瓷器40套50件,石器、木器等共5套15件。其中,首次发现的文物有一大一小两面铜镜、鎏金龙纹金手镯和完整的漆器木盒,另有一条长近3米、宽约30厘米、厚约25厘米的菱形石锚也是首次出水,这在国内发现的宋朝海船中都较为少见。
其中,发现的漆器不仅有花纹清晰、颜色暗红的漆器碎片,更发现了嵌在凝结物当中的完整木盒。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漆器木盒虽然经历近千年凝结物压埋和海水侵蚀,但体态较为完整,底部漆制花纹隐约可见。魏峻介绍,漆器上的花纹图案为云气纹,属于中国特色。为了不让艳阳对漆器造成损害,考古人员为漆器所在凝结物上盖上了湿淋淋的毯子。
菱形石锚是估计10个壮汉才能抬起的完整石头,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表示,此类石锚在明清时代才开始多起来,它的发现有利于研究南海一号的结构。而另外有说法则认为,这块石条是当时船上的压舱石。
瓷器多产自福建
据介绍,此前“南海一号”出水的瓷器主要以福建德化和晋江磁灶出产为主。而此次出水的瓷器主要以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和磁灶窑的绿釉为主,同时,还有不少颜色各异的陶制罈罐出水。除陶品外,在发现较完整的瓷器中,往往开口不是较大就是较小,景李虎分析,这是因为宋代向东南亚、西亚等地外销瓷的风格大体如此。
而此次发现的铁锅的堆积方式也不同以往。据了解,此前“南海一号”出水的一只铁锅,当时推测是用来给船员做饭,但依此次铁锅是叠起来的方式看,铁锅成为了“南海一号”准备出口到海外的商品。
除此之外,此次还发现的金属制造的商品有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当时船主从中国运输瓷器销往海外的同时,还综合采购了很多石制、木质、金属制的商品,铜环可能是销往海外的小首饰、小工艺品。
凝结物上碎瓷片已无法复原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清理出来的凝结物有20吨重,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瓷器碎片。景李虎告诉记者,按照原本船沉没的形态,瓷器应该较为完整地保存在凝结物当中。在船沉没后的首次凝结过程中,凝结物中的文物保存应该较为完整。但是,在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放下钢爪抓取时,大量的瓷器就在当时碎裂,使很多瓷器破碎并形成了二次凝结。省文化厅有关人士透露,这些碎瓷片复原可能性不大。对凝结物中存在的较为完整的文物,省文化厅表示目前正在与北京一所高校进行科研合作,准备将凝结物分解,取出其中的文物并进行保护。此次出水的凝结物中,就有完整的漆盒和一面直径约13厘米的铜镜。(记者王鹏、龙成通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