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曼峰在稻田里教农民识别虫害。
本报记者 马应珊摄
人物小传
46岁,海南省儋州市人,高级农艺师。1982年海南农学院毕业后,在儋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全国推广抛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0多年来,吴曼峰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把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为农民送去致富的“金钥匙”,让广大农民鼓起了“钱袋子”。这位农技推广的“急先锋”被儋州农民称为“农民的好朋友,政府的好参谋”。
农技推广的领路人
1995年,吴曼峰在全市推广水稻抛秧技术时,碰到了难题。农民们千百年来都是栽种水稻,从没有见过水稻抛秧。为了消除农民对新技术的疑虑,吴曼峰带领技术员在那大镇等地建立了试验田,多次举办抛秧技术培训班,反复宣传抛秧技术节约劳动力和高产出的好处。最终,吴曼峰用增产增收的事实让农民改变了传统观念。
“有了良种,就等于丰收了一半。”这是吴曼峰常说的一句话。2006年1月,吴曼峰在洛基村推广甘蔗良种,一位老蔗农不相信新品种比老品种好。吴曼峰并没向老农强辩新品种的好处,他在地里分出两块地,让老农分别种植新老两个品种,按同样的水、肥去管理,年终砍完甘蔗一过磅:新品种亩产6吨,老品种只有4吨,新品种每亩净增收260元左右。事实胜于雄辩,老蔗农心服口服。
有了新品种,还要有新技术作保障。2006年秋中和镇中和居委会的赵春明、赵春宏兄弟拿着一包土找到中心,请农技员看为什么这土不能种辣椒。经过土壤化验分析,发现土壤酸性太重,需要施入石灰等进行平衡、中和。第二年,他们在地里种的泡椒、尖椒获得了丰收。好消息传开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被农民广泛应用。
政府决策的好参谋
在做好引进推广工作的同时,吴曼峰还积极为政府提供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决策依据。
1998年,儋州市发生历史罕见的蝗虫害,发生面积超过15万亩。在儋州市海头镇,成群结队的飞蝗黑压压的一大片铺天盖地而来,海头镇村民们辛苦种植的几百亩甘蔗一夜之间损失殆尽。为了灭蝗,儋州周边几个市县的机动喷雾器几乎都调集到海头一带了,但还是收效甚微。
事后,吴曼峰带领市植保人员与中国农业大学植保专家合作,研究蝗虫微孢虫治蝗等技术,探索治蝗新办法。他写出的“论东亚飞蝗在海南的防治对策”的论文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提出的一些防治技术和方法,在海南省部分市县防治飞蝗中得到应用和推广。2005年,儋州市东亚飞蝗再次袭来,累计发生面积18.9万亩,吴曼峰研究的治蝗等技术都派上了用场,蝗情得到有效控制,挽回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如今,在儋州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有病虫,找曼峰!”他组织技术干部下乡办培训班传授水稻、瓜菜、花生、沼气、农药等各方面农业新技术和咨询服务;与市电视台合办“农家乐”科技栏目,每周二、四定期播出,深受农民的好评。
劳动者感言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讲大话不行,讲空话不行,得用事实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