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件谋心的事儿,我的意见是:爱怎么读,就怎么读,经典里面有精华,也有不太合适的东西,阶级的局限性,大众传播与学术交流绝对是两个概念。
——易中天
对易中天本人以及他讲三国的方式,我没有任何成见,但那么多人如此喜欢易中天,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悲哀,这说明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
易中天的《品三国》火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卖得也不错,现在随便走进南京的哪一家书店,以“百家讲坛”为标签的系列图书会第一时间抢占读者的眼球。面对易中天、于丹现象,网上的易粉于丝们已成追星症候,与之相对立的另一个声音则来自学术界对易中天、于丹们对经典的误读频频示憾,“阅读”这一本来十分个人化的概念已然被放大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阅读日”又一次走近我们时,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校园,谁在引导校园阅读文化,大学生阅读现状如何,我们试图做出回答。
校园阅读:营造人文气氛已成高校共识
日前,记者从河海大学了解到,由该校商学院学生会主办的以“精读中外名著品味浓郁书香”为主题的第三届河海大学读书月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本届的“读书月”活动将开展“名嘴话读书系列讲座”、“十位博导百部图书”、“书香短信”、“人气王牌书评选”等十项具体活动。
“名嘴话读书系列讲座”由在河海大学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四大名嘴”老师主讲,通过一场场趣味横生、意义深刻的“读书与人生”的精彩讲座,让每一位到场的河海学子通过读书感触人生。“书香短信”是本届活动的一大特色,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短信百字美文,这一集文学、时尚于一体的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响应,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拇指文学”。“十位博导百部荐书”活动则充分利用河海大学优秀的教师资源,由河海大学最知名的博士生导师精心为同学们挑选了百部经典图书。
记者随后在南京其他高校了解到,在校园内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活动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协会举办的读书励志活动、南京理工大学团委的读者节,都已经成为校园内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
从2005年开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了第一届读书励志活动,活动由校团委、读书协会合办,该活动每年会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已经成为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盛事。其中在2006年举办第二届活动中,他们又加入了图书漂流和读书演讲。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无偿地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
另据记者了解,东南大学每年也有类似的读书活动,活动主办方也是校读书协会,其他学校没有读书协会这类社团的则大多由校团委来推动。而人文讲座,请文化名人,则多由人文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等校方机构来操作,可见高校对于人文氛围营造的重视,在高校中已成共识。
以上提及的阅读类活动多由校方来筹策,校内学生社团配合,那么作为阅读性最强的社团——文学社,他们在人文气氛的营造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B
文学社团:我们是在自娱自乐
南京理工大学秋韵文学社成立已近两年,作为校内惟一一个文学性社团,该文学社在校内已为多数人所知,现任社长孟庆楠幽默地对记者说:“现在社团可以说是在自娱自乐,同学们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社团存在,我觉得你们报纸可以做做‘文学社的困境’”。
孟庆楠告诉记者,社团和一些校外的刊物合作过,定期向他们提供原创文学作品,也组织过一次征文,但因为没有资金支持,投稿的很少,选不出优秀作品,比赛也不会有影响力。
分析文学社目前所处的困境时,孟庆楠更多地提及了学校的大环境作用:“主要是整个学校缺少这种氛围,其他学校都很重视文学社,我们却只喜欢替商家做宣传什么的来赚钱,文学性的东西又不能吸引学生,这可能与我们的活动本身太单调有一定关系。”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其他几个学校的文学社主要负责人,得到的结论却并不像孟庆楠讲的那样,“其他学校都很重视文学社”。东南大学东南风文学社承办了第二届南京高校诗歌节,4月22日晚上举行诗歌节闭幕晚会,社长李浩却告诉记者:“最大的困难来自资金方面,校团委出了一部分,其他靠我们拉赞助。承办之前的设想很多都没能实现,现在走到人前都抬不起头。”而除了第一次做这么大型的活动,东南风文学社平常也只是做一些文化沙龙,社内成员在一起聚一聚,聊聊天,唯一的一份社刊也因为资金原因没有固定的发行周期。
南京大学紫藤文学社可能因为隶属于历史系下,有校方的支持,情况要比前面几个好一些,规模也达到了100人左右,社长许香告诉记者:“文学社主要负责一年一期的社刊和举办一些名人讲座,最近他们正在尝试另一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在校内找一些读书迷,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我们已经做了两期,第一期是《文明的冲突》,第二期是《菊与刀》。”
经过对几个文学社团的调查,说到文学社想做出影响力遇到的困难,社长们一致提到了资金问题,其次是人文环境。可见,高校里的文学社目前还只是一群文学爱好者的私家花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阅读毕竟是很个人化的选择。
C
个人阅读:经典远去,时尚先行
针对大学生的一份阅读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中过半学生不知道哪天是“世界阅读日”,大多数同学有阅读的习惯,并且承认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明显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一周内用于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一个月至少会读一本课外书,阅读书籍信息的来源则以朋友推荐、逛书店以及网络上的畅销排行榜为主,在回答“您为什么而阅读”时,九成以上学生选择了“兴趣”,在课外阅读选择的书的种类方面,人物传记、娱乐、纪实被多数人选择。
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小徐是个标准的《越狱》迷,每周二晚上下自习,他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用自己的电脑下载最新出的一集。“看《越狱》是我每周最快乐的事儿,每次看完我都会猜想下一集的内容,500万落在谁手里了,我们宿舍也会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些问题。”而现在《越狱》第二季已经大结局了,小徐又开始转向其他热播美剧。“《绝望主妇》、《英雄》都挺好的,也是一周等一集。”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阅读的定义开始变得宽泛,而读图时代的来临也已经为多数人所接受,韩流、美剧、网络对校园阅读文化的冲击,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内容的阅读渐被同学们疏落,以易中天、于丹为代表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则成为另一支重要的分流。
南京师范大学的顾同学说:“我认为真正的阅读应该是经典阅读,因为那才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我想读所以我去读,很多读《品三国》和《论语心得》的人可能只是去跟文化潮流,另一方面,易中天、于丹对经典阅读的解读也颠覆了很多之前大家固有的看法,可能感觉新鲜。”而河海大学李同学则认为:“在速食文化流行的今天,很多人去读别人嚼过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于文化的遗失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经典阅读和流行阅读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傅元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当阅读需要以仪式的形式强调的时候,说明这个时代的阅读确实有了问题。现阶段,网络文化还没有达到健康的生长状态,所以,网络阅读的兴起并不能弥补传统阅读的衰落所带来的文化损失。阅读行为与文化品位有密切关系,提高公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尊重知性生活,才能使‘阅读’恢复到我们所期待的健康状态。‘阅读日’的提法并不能唤醒当代文化忧患意识,只能促成阅读的形式主义。而且,在我看来,阅读和吃饭一样,不需要以节日的形式强调。不过,可以对‘朗读’这种古典行为进行仪式化的节日指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