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更是把人们原本就有限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争夺过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追求刺激休闲的消费型阅读风行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来要求人们为追求知识、审美和思想进行积累型阅读是不是一种奢望呢?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往大了说,积累型的阅读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只不过它是一种“长线”工程,不容易在短期内显出效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在采取种种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公民,特别是青年和儿童的阅读量。有资料显示,现在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大约有50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总统布什早在上任之初就推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提拨50亿美元的经费,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3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实际上恐怕就连这5本都很难保证,所以有人开玩笑的说,中国学生的唯一读物就是语文课本。其实早在2003年“两会”期间,朱永新与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等人就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但此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给他的答复是:国家原则上不设置新的节日。
往小了说,一个人的阅读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其核心竞争力。我们虽然不用像乞丐那样为明天的面包发愁,但是阅读量往往则是我们每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这一点对文科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笔者的老师就多次对笔者强调阅读的重要。他认为无论怎么样,在媒体工作中最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文字水平和文化素养。技术层面的东西日新月异,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需要的是终生学习。而文字水平和文化素质则是厚积薄发的,需要的是积累,青年时期的阅读积累则是重中之重,它最终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高度。
中国的经济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资本只会和价值在一起如果一个人不可以创造价值,那么他必定会被资本抛弃。无论你是直接从事文字工作还是看似和文字毫无关联的工作,阅读都会给你很大的帮助,有时它会带来出彩的只言片语,有时它也许会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精彩的创意,甚至构建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生命。
早在文艺复兴的16世纪,英国的培根就写下关于阅读的千古名作《谈读书》,并提出了“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这一闪耀着哲学光芒的著名论断。读书虽不是万能,书本知识必须转化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但是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任继愈所说的那样:
“读书,本身就是一道美丽风景。”南师大 焦 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