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火爆之反思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吴琦幸
最近中华书局负责人到洛杉矶访问,谈到《于丹<论语>心得》的印数已经上升到360万册,在座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馆长吃了一惊,几个专门研究汉学的美国教授也感到不可思议:一部通俗解读孔子《论语》的书籍居然成为真正的《纽约时报》意义上的畅销书。
在美国,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始终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双方各得其乐,出版物也是如此。美国的大学出版社有财团或者基金会的资助,为学术精英们出版高精尖的思想理论著作。通俗类出版物则走市场路线,无论是克林顿的回忆录还是《哈利·波特》之类畅销小说,都以市场为取向。当然有的时候专家还是会受到民众关注的,例如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时候,许多一流的政治理论、军事理论专家在媒体上分析战争的走势,或者中东问题专家对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各种关系进行探讨。这种节目,不仅平民看,总统也看,因为这是一个专家治国的时代,智囊咨询的时代。不过,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大学教授上电视媒体谈传统文化,谈历史,为的是用传统经典,来解决当代人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让人们都知道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这些人在节目里的讲稿一出书就是上百万册,引得同样在大学中教书的同行们心里躁动起来,他们愤愤不平:于丹能,为什么我不能。毕竟现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一夜暴富,使得很多大学教授、精英纷纷想尝试一下这种滋味。
不过我想奉劝一句,并不是所有的教授都可以通过同样方式成功,原因有三。
其一,今天你看到的“论语心得”或者“品三国”之类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图书了,它是一种以图书作为载体的大众话语权包装品。强势媒体在中国总是获得重要甚至是垄断的话语权,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最强势的媒体,使得其他所有地方媒体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也使得央视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话语权。这种相对来说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使得央视可以轻易推出占领全国电视观众市场的节目。而百家讲坛虽未必坛坛都是好酒,却也可以在话语权的独霸上获得优先地位,加上其他媒体的炒作,可以轻易获得百姓的认同。看一下美国,至少有着三大电视网鼎足而立,加上有线电视的竞争,还有数不清的电视媒体都在瓜分观众,使得任何一家强势媒体总是要面临着相同性质的其他强势媒体的虎视眈眈,任何一家都不可能独霸话语权。而在话语权垄断的情况下,图书的生产只是一种复制,复制垄断的话语权。任何人想要尝试360万册图书的销量,只有在获得了这种独霸的话语权之后才有可能。
其二,如今畅销的“论语心得”或者“品三国”之类的书中的“论语”或者“三国”也已不是传统学术意义上的“论语”、“三国”,而是一种改装过的、被抽换了历史意义的经典。它们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心灵鸡汤”,抚慰老百姓信仰的失落,精神的焦躁,甚至提供一种生活中的谋略。中国古代经典通过这种包装,一下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并不是坏事,至少使得我们这些从事古典文化研究的学者感到舒畅。但如果只是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现代诠释,这么做只会割裂古代典籍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容。今天还是需要提倡完整、全面地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即便是通俗读物,也应该注意到典籍的完整性。世界上研究中国典籍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不知有多少,不要到时候国人跟这些人谈起中国古代文化来,只知道如何运用典籍来治疗个人心灵的片言只语,而忽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价值。
其三,讲坛上的教授们也已经不是传统学术意义上的教授,而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说书人。当然,论口才、风度,我觉得这些教授都是很优秀的,他们一抬手,一注目,都有着我们普通人无法仿效的魅力,但是似乎表演大过于演讲内容。我认为,如果大学教授们都注重演讲或演说技巧,那倒也不坏,因为,为学生们上课,也是需要一种演讲风度和外表的;但是我担心,这种演讲过火之后,他们有可能会置自己的专业于不顾,一旦成风,对大学教授学术水准的提高,未必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