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时至今日,冯女士依旧一瘸一拐地坚持外出办事。“三八”节那天,13岁的儿子送给她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脚趾骨折”。儿子草草应付作业,对此不满的冯女士叫儿子返工重做,儿子一边甩脸子抹眼泪,一边不服较劲,矛盾迅速升级。
“90后”教育问题成为斗争焦点
据了解,“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是每个“60后”和“70后”父母与孩子斗争的焦点。提起儿子,冯女士有“千言万语”。自打孩子进了校门,老师布置第一篇作业起,“痛苦”开始源源不断。儿子睡觉之前,忘了第二天要交的两页阿拉伯数字“1”的抄写作业,当妈妈的不忍叫醒他,找来铅笔,模仿孩子的笔迹,歪歪扭扭地写完。第二天一早,儿子紧张着急,当妈妈的很得意地把已经“完成”的作业交给儿子,儿子直夸“好妈妈”。自此,这位“好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没少忙乎,该签字的签字,该出题的出题,尽可能地和每一届班主任搞好私人关系。平时一家倒也和和睦睦,“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度成为这个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为了孩子,没了自己
4月14日,星期六。兰州市崇雅艺术学校过道的长凳上,坐满了前来陪读的家长。周嘉嵘的妈妈思前想后还是没进教室,她怕孩子觉得有人撑腰就捣乱。这天的周嘉嵘,早上要上奥校,下午学英语,晚上拉小提琴。每个周末,年轻的母亲都要陪着儿子四处赶场子。“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为了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没有了自己的空闲时间。”她不无抱怨地说。上个星期,8岁的儿子给37岁的母亲跪下了,抱着她的腿哭诉:“妈妈,你毁了我的童年。”再次提起这事儿,这位母亲连亲几口儿子的脸,再次发誓不打孩子了,母子俩约定“妈妈要有耐心,宝宝要有恒心”,要做“最好的妈妈,最好的宝宝”。孩子学特长,父母是跟班。快40岁了,徐女士没想到没有音乐基础的她还要去学一门乐器,不仅成天围着女儿转,而且身兼接送加陪练。和自己小时候比了比,徐女士感触深刻:“父母忙着柴米油盐,根本没时间管我们,现在的孩子条件太优越,家长服务太周到,觉得什么都是天经地义,孩子压根儿不懂得珍惜。”连日来,记者泡在各大琴行、书店、特长培训班采访,不难发现家长加孩子的组合身影。面对记者的问题,很多家长只喊教育这代孩子真累。趋之若鹜的教育行动,理智吗家长和孩子都累,这到底为了什么?母亲陈女士道出众多家长的苦衷:“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望孩子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时不会太吃力。”儿子黄嘉佑9岁了,在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当副部长的父亲黄剑华,从来没强求让孩子上过什么兴趣班。面对大家趋之若鹜的行动,他发问:“几百条起跑线,每条都不让孩子输,现实吗?”孩子喜欢电脑,黄剑华引导孩子做了一份电脑知识报,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孩子自己上网搜集的,黄剑华更乐意做这种承载着孩子兴趣本身的启发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