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否信仰上帝?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有人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本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恰恰相反,爱因斯坦一生中始终怀有一种对宗教的虔诚,并成为开启他科学之门的重要因素。
他学说话很慢。
两岁后的某一天,家里的女仆发现他养成了这样一个怪癖:每当他想说什么时,他都会先在嗓子里嘟囔几句,直到确信自己的发音听起来不错了,他才会大声对别人说出来。“他学说话有很大的困难,这让身边的人害怕他永远都学不会说话。”崇拜哥哥的妹妹回忆道。
由于语言发育迟缓,这让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有更多的时间用怀疑和敬畏的眼光去观察每天发生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其他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他不是对奇怪的事情迷惑不解,而是对平凡的事情充满好奇。“普通成年人从来不动脑筋去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考虑过的。但是我发育得太慢了,所以我一直到了自己成年才开始思考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比起其他普通孩子,我更深地探究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对此解释说。
成长缓慢的同时,还伴随着他对权威的极度叛逆。其结果是一个校长把他赶出学校,并且宣称他永远都不会有什么出息。
这些特质使爱因斯坦到任何地方都成为学校里心烦意乱的孩子。但是,这些特质也可能帮助并造就了以后的他,这位现代最具创造力的天才后来这样猜测。
是敬畏和叛逆的结合造就了爱因斯坦成为一名超乎寻常的科学家。叛逆的部分来自他生命最初的时期:他抗拒父母亲的世俗主义,认同个人信仰;敬畏的部分则来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是他开始信仰自然神论的时候。
对科学和数学的接触,使他突然放弃了信仰犹太教
爱因斯坦得到了父母亲两个家族的遗传。两个家庭做犹太商人和小贩至少有两百年历史,在德国西南部斯瓦比亚的乡村有着不错的经济条件,是富足的中产阶级。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日益融入到他们热爱的德国文化中(他们认为至少可能是如此)。尽管犹太人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家族本能,但他们对宗教本身没什么兴趣。
因此,当爱因斯坦6岁到了上学年龄时,他的父母并不在乎家附近是否有犹太人学校,他们把他送到了附近的天主教学校。他是班上70名学生中唯一一个犹太人,他在这里接受了天主教标准的课程学习,他非常喜欢。
尽管父母是世俗主义者,或者说正因如此,幼年的爱因斯坦反而突然有了信仰犹太教的冲动。他妹妹回忆说:“他(对犹太教)有着炽热的情感,他自己独立研究了犹太人的宗教责难,研究得非常仔细。”他遵守犹太教礼仪,服从安息日的责难。他甚至自己写赞美诗的曲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唱给自己听。
爱因斯坦10岁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为他开启科学之门的人。这个人叫迈克斯·泰尔穆德,比爱因斯坦大11岁,是一个穷学生。他每周四来和爱因斯坦家人吃一次饭。请一个穷困的宗教学者一起吃安息日餐是一个老的犹太习俗,爱因斯坦家把这个传统改了一下,他们选择了每周四请一个医学学生来吃饭。
泰尔穆德给爱因斯坦带来了许多科学书籍,包括当时一本流行的插图本系列图书《人类关于自然科学的书》(PeoplesBooksonNaturalScience)。“那是一本让我看得停止呼吸、爱不释手的著作。”爱因斯坦后来回忆道。这套21卷本的系列书是亚伦·伯恩斯坦写的,他强调生物和物理的相互关系,极为详尽地报告了那个时代做的实验,特别是在德国做的实验。
泰尔穆德还帮助爱因斯坦探究数学的奥妙。在爱因斯坦接受学校的几何学课程教育两年前,泰尔穆德就给了他一本几何学的课本。当泰尔穆德每周四来的时候,爱因斯坦会很开心地给泰尔穆德看他那个星期解决的问题。起初,泰尔穆德能够帮助他,但是很快他发现他的“小学生”超过了他。“一小段时间后,也就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他把整本书上的题都做完了,”泰尔穆德回忆说,“他的数学天才超乎寻常,他不断飞跃,很快达到了一个我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
爱因斯坦对科学和数学的接触使他在12岁时有了一个突然的转变:他放弃了信仰犹太教。“通过阅读流行科学书籍,我很快就深信《圣经》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不真实的。那是一个决定性的印象。”后来爱因斯坦也承认,那个时候,他放弃信仰有点激进,并没有冷静和理性的思考。
对宇宙中难于理解的奥秘保持绝对的谦卑,这就是他的宗教
然而,爱因斯坦还是保留了从他的童年时起就对宗教形成的深刻信仰、尊敬、和谐以及美好的印象,他后来用“上帝的思想”来表达宇宙的创造和它的法则。大约在他50岁的时候,他开始在各种论文、采访和信件中清晰地表达他对上帝信仰那种日渐加深的感激。
在爱因斯坦50岁生日后不久,他在一次非同寻常的采访中表达了他从未表露过的宗教观点。那是他接受乔治·西尔维斯特·维埃里克的专访。维埃里克问他:“你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爱因斯坦回答:“在童年时候,我既受到《圣经》的教诲,也得到泰尔穆德的指导。我是犹太人,但是我沉醉在基督教的光明之中。”“你接受耶稣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一说法吗?”爱因斯坦回答:“毫无疑问!不能感觉到耶稣的确存在,就不能读懂《福音书》。他的人格在每个词上跳动。”
“你相信上帝吗?”
爱因斯坦回答:“我不是无神论者。我也不认为我可以称自己为泛神论者。中间的问题对于我们有限的思维来说太大了。我们的状况就像个小孩进入到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中,里面的藏书有许多国家的文字。孩子知道是某些人写了那些书,但是不知道是怎么写的,也看不懂书上的语言。孩子模糊地怀疑书有一个神秘的排列顺序,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最聪明的人类面对上帝一样。我们看到宇宙很好地组织、排列着,并且遵循某种法则,但我们只是很模糊地理解这些法则。”
爱因斯坦试图把他关于信仰的这些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1930年夏天,他在卡普思航海和反思期间,创作了他的信条《我相信的》(WhatIBelieve),概括了他想要为他的“宗教信仰”作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经历的最美好的情感是神秘的。那是站在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摇篮里的最根本的情感。谁对这种情感陌生,谁就不能敬畏地去想,去全神贯注地站立,就像死亡了一样,如一支熄灭的蜡烛。要感觉我们经历的事情背后的东西,一些是我们的思维无法抓住的,里面的美和崇高只有通过间接的形式传达给我们,这就是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他的这段话不断地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但是,它仍然没有满足那些只想知道“爱因斯坦是否信仰上帝?”这一简单问题答案的人。纽约著名的正统犹太领导人、拉比(注:犹太人的学者)赫伯特·S·格尔德斯特恩发了一封很直接的电报给爱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吗?答案限在50个词以内。”结果,爱因斯坦的答案仅用了所限制词数的一半左右:“我信仰斯宾诺莎(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上帝,在存在的万物处于自然规律(法则)下的和谐时,上帝自己会出现,上帝不是控制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终其一生来看,爱因斯坦始终拒绝接受称他为无神论者的说法。“有人说没有上帝,”他告诉一个朋友说,“但是,真的让我生气的是,他们用我来做支持他们这种观点的例子。”和弗洛伊德、罗素或者伯纳德·肖不同的是,爱因斯坦从来没有想要毁誉那些相信上帝的人的欲望。相反,他更趋向于毁誉无神论者。他对此解释说:“我和大多数所谓的无神论者最大的区别是,我对宇宙和谐中难于理解的奥秘保持绝对的谦卑。”(本版文字 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