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草学发端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述药物365种。后经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苏敬《新修本草》、宋《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及《本草图经》等发展扩充,至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汇集药物达1746种,成为千古流传不朽的本草学重要文献。
唐慎微(约公元1056年—1136年)字审元,宋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县)人,元祐年间迁居成都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百无一失,为士人治病不计报酬,只求医药资料。
读书涉猎广泛,从经、史、医药、佛、道等类书籍中,提取大量材料。于是集北宋时期政府曾先后组织编修的《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为一书,又把以往搜集到的药物资料补充进去,使总药数达1746种,附图933幅,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该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备受医家推崇。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杭州仁和县尉艾晟加以整理,刊行于世,称《大观本草》。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经曹孝忠重新校刊,更名《政和本草》。蒙古定宗四年(公元1249年),山西平阳张存惠在《政和本草》基础上,将寇宗奭《本草衍义》分条散入书中,成为今日通行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张存惠字魏卿,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其堂号晦明轩,曾刻有多部典籍,《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是晦明轩所刻书中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全本。
是书卷首镌有螭首龟座《重修本草之记》书牌。目录后有琴形“平阳府张宅印”和钟形“晦明轩记”牌记。后序末镌有张存惠自题“泰和甲子下己酉岁小寒初日辛卯刊毕”一行刻书牌记。“泰和甲子下己酉岁”即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之后的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其时金亡已15年,也是蒙古定宗灭亡后的第二年。定宗在位3年,其后两年未立嗣君,加之元初无年号,故此书版本定为蒙古定宗四年刻本。书中如此推纪刊刻之年,表明了刻书人张存惠作为金朝遗老,不忘故国的态度,也使这一版本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通观全书,可以看出张氏在刻印此书之前做了大量增补订正工作。如其刊刻所依庞氏本为曹孝忠本系列,同时将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的分别附在各药名之下,遂使历代增修补注本草内容集于一书,使得该书内容先后有序,层次分明,文献标记明显,早期已佚多种本草学文献,均可按不同标记加以辨识辑佚,为后人研究中医本草学提供了有用依据。
此本纸墨莹洁,刻印精良,堪称平水本上乘之作。书中900余幅插图,是在宋嘉祐《本草图经》的基础上,重加订正,由姜一等名匠刊刻而成,图像写实逼真,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医药和动植物木刻系列图谱。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跋称:“此书字画图绘惟宋版最精者可相上下,视元版则霄壤矣。”此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之际不断有人翻刻重雕。清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收有元大德翻大观本与此泰和本,提要中特称此本“刊刻清整,首末序跋完具,则泰和本为胜,今以泰和本著录”。书中有:“华亭朱氏珍藏”、“浙右项笃寿子长藏书”、“钱印谦益”、“东吴毛晋”、“海虞毛表奏叔图书记”、“徐健庵”、“袁印廷梼”、“苏州袁氏五砚楼藏金石图书”、“红蕙山房”、“汪印士钟”、“阆源真赏”、“季振宜藏书”、“沧苇”、“蒋印光焴”、“寅昉”、“盐官蒋氏衍芬草堂三世藏书印”等印。可知历经明代朱大韶、项笃寿、钱谦益,清代毛晋、毛表、季振宜、徐乾学、袁廷梼、汪士钟、蒋光焴等多位著名藏书家珍赏收藏。卷末的钱谦益墨书跋文,证实此本即钱氏绛云楼烬余之物,尤其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