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章杰)随着第7届“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11项活动逐步推出,江宁街头巷尾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好戏连台——《天地人和》摄影作品展引来众人参观、读书征文演讲竞赛“书香阵阵”、大学生文艺大赛“仙乐飘飘”、民间广场文艺踩街展演“热闹纷呈”、少儿舞蹈大赛……而在这么多“好戏”当中,当数各镇(街道)群众文化专场文艺演出及新创作作品大赛最为引人瞩目,因为这些节目都是原汁原味的“江宁味”!
江宁区民间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各镇(街道)都有1到2支根植于百姓的民间队伍,形成了“一镇一品、一镇一特”的态势。
而和往年相比,今年专场演出中原创节目明显增加,且节目样式更趋现代化。像禄口文体中心创作的音舞快板《禄口明天更辉煌》、江宁街道钱麟创作的相声《江宁知多少》、谷里街道汤成琪创作的《大棚架起致富桥》、湖熟文化站创作的小品《卖萝卜》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且表现手段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歌唱小品上,充分反映江宁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些创作的节目在基层表演时,往往能够获得最热烈的掌声。“以往我们的群众文化专场文艺演出很多都是在室内表演,这次我们9个街道有6个把演出放在户外。像小丹阳镇是安排在中学表演,估计有上万人观看。”江宁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我们为了推动基层文艺创作,硬性规定每个街道必须有4个自创节目参加比赛,一下子调动起农民们的积极性。而各个街道为了能比出好成绩,还充分调动属地资源,比如邀请南广的学生啊、部队的战士啊,这样令每个街道的晚会都丰富多彩让老百姓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