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谈到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发展史,叶亚来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历史人物。他是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甲必丹”为当时西方殖民当局授予华人首领的官衔,其主要职责是对当地华人进行管理),被华人史学家和华社公认为吉隆坡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
|
治理有方贡献卓著
叶亚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惠州。1854年,17岁的叶亚来渡海南下来到当时英属的马来半岛谋生。他凭借个人非凡的经营、组织和领导才能,发扬华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由一个赤手空拳的移民最终成为吉隆坡的建设者和治理人。1868年,31岁的叶亚来就任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上任之初,雪兰莪爆发内战,吉隆坡曾两次失守和三度被焚。1873年3月,叶亚来收复吉隆坡,在其后近10年时间里,他全力建设吉隆坡,将其从一个战乱的废墟发展成为雪兰莪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在经济方面,叶亚来大力发展当时最有经济价值的锡矿业,为吉隆坡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文化方面,他创办了吉隆坡第一间华文学堂,从中国礼聘教师教导华人子弟,在马来亚(马来西亚在独立前称“马来亚”———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中文教育的种子。在社会公益方面,叶亚来设立安老院,收容贫苦无依的老人;他还斥巨资修建道路,发展公共交通,并鼓励居民以砖瓦修建房屋。叶亚来就任期间修筑的多条道路至今仍在使用,其中包括吉隆坡著名的“唐人街”茨厂街。在叶亚来的治理下,吉隆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880年取代巴生成为雪兰莪的首府,距其开埠仅21年。叶亚来不仅善于团结华人,捍卫华人的利益,他还与包括马来人在内其他友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885年,叶亚来因劳累过度病逝,年仅48岁。
族群视角扭曲评价
为缅怀他的功绩,后人在吉隆坡命名了一条“叶亚来街”,叶亚来墓园及几处与他有关的遗迹都保存完好。但马来西亚官方对叶亚来的历史评价在1980年来了个大转弯。当年,马来西亚政府一名内阁部长萨马德·伊德里斯撰文,对叶亚来作为吉隆坡开埠功臣的地位提出质疑,并建议由一位名为拉惹·阿卜杜勒的马来皇族取代叶的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删除了有关“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的内容,只有华社筹办的华文独立中学在教材中记录了这段历史。马来西亚史迹研究工作者陈亚才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众应摒弃狭隘的种族视角,重新审视吉隆坡的发展史。他说,华人和马来人对开发吉隆坡所作出的贡献是可以并行存在的,并不冲突。唤醒记忆意在自强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家,其中华人有600多万,是继马来人之后的第二大族群。但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马来人还享有某些特权,华人一直在努力维护和争取本族群的权益。此外,华人在马来西亚总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有识之士早就对此表示忧虑,担心人口比例的下降会削弱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华社多年来坚持举办活动纪念叶亚来。今年不仅是叶亚来诞辰170周年,也是马来西亚独立50周年,华社举行的纪念活动比往年更为隆重。缅怀叶亚来的事迹,是为证明华人在吉隆坡开发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唤醒人们重新认识叶亚来和吉隆坡,不仅是华人领袖和历史学者的工作,马来西亚华人更责无旁贷。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署理会长陈友信表示,马政府制定的历史教科书对有关叶亚来的历史着墨不多,甚至有刻意淡化的倾向。在此情形下,如果华人社会不主动认识这段历史,年轻一代恐怕会逐渐变成失根的一代。纪念叶亚来开埠吉隆坡的传奇事迹,意义在于还原历史真相,争取掌握对历史的诠释权,进而激励后辈发扬先贤的奋斗精神,与其他友族一道为马来西亚的发展作出贡献。(记者陈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