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4月12日,本报《一代名相范仲淹竟是咱老乡》的报道见报后(见本报4月12日A3版),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家住石家庄市铁路三十二宿舍的范大妈激动地给本报打来电话说:“范仲淹正是我家祖先,我老家还有本范氏家谱呢!不知对范仲淹的研究有没有价值?”
经过十几天的求证,最终确认,范大妈老家的确有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而且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本报记者清泉文/图
75岁老太
5岁会背“范氏字号”
范大妈名叫范桂芳,今年75岁。她说,按照家规,女孩子是不入家谱的。如果入的话,按照字号排,她应该是范家“传”字辈的人,属于范仲淹的第29代后人。“4月12日那天,我在报纸上看到,最新考证说,范仲淹生于河北正定,我特别激动。范仲淹正是我家先人哪!”
范大妈一边说,一边用圆珠笔在纸上写了40个字:仲纯正直公/良士中文伯/淑子希昌彦/友善可强安/诚实鸿建树/曾宜茂先传/垂世思广大/维吉在北原。她告诉记者,这个就是家族取名沿袭的字号。一共40个字,40辈。范仲淹是第一辈,名字里是一个“仲”字。范大妈属于第30辈,是“传”字辈的,假如她是个男孩,名字里就应该有一个“传”字。
“不到5岁,父亲就教我背这个了。但是我那时候太小,不会写字,只能记住发音。现在,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感觉这几十个字可能是这么写的,但不一定对。”小时候,范大妈随父母亲生活在东北辽宁。她常常听父亲讲,他们家是著名的历史名人范仲淹的后代。属于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范纯仁这一支系,明朝时从南方迁到东北来。
后来,随着工作调动和生活的变迁,范大妈离开东北来到石家庄,与老家的联系逐渐少了。到现在,东北老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家还保存着当年的家谱。大概在2000年前后,沈阳的专家专门来看过那份家谱,媒体还报道了这件事。
儿时背过的家谱字号,一直深深刻在范大妈的脑海里。她说:“小时候,我一直不理解最后那句‘维吉在北原’是什么意思。现在得知范仲淹的出生地是正定,我就想,是不是这最后一句话,正表达了我家先人对北方家乡的一种向往。不知道老家的家谱,能不能为范仲淹的研究贡献一点力量?”
东北老家有部“范氏家乘”
根据范大妈提供的线索,几经周折,记者终于联系到了当年报道过范氏家谱的记者刘镇。刘镇现任《沈阳晚报》出版中心主任,早已离开了记者岗位。他回忆说,大概在七八年前,他曾经在辽宁省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村的一户村民家,见到过范仲淹的家谱。但是由于发稿时间太长了,记者在网上没有搜索到当年的报道。
据刘镇回忆,那部家谱用毛边宣纸装订,大概100多页,字迹十分工整秀美。家谱封面写着“由宋入清范氏家乘”字样,第一部分是“序”,长达4页,700多字,清楚地记载了范氏姓氏起源、迁居、任职、名号等情况。第三部分首页写着“始祖文正公仲淹”字样,表明此家谱自范仲淹时列谱,随后便是详尽的“宗枝图表”以及范氏取名沿袭的“字号”。但是,家谱只记载了从范仲淹往后的27辈,而且没有记载何年何月何人所写。
据这部家谱记载,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分成四支,分别住在云南、广东、辽宁等地,这部家谱便是记述范仲淹次子范纯仁这一支系的。里面记载了许多“始祖”范仲淹鲜为人知的轶闻。其中有一段让刘镇印象非常深刻:宋真宗大宗祥符三年,公作粥器,每日等粥凝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入盐啖食……其起居饮食多为人所不堪。
“从这一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范仲淹生活俭朴,读书非常刻苦,因此这一段故事流传很广。范家后人时常用范仲淹这种攻读的刻苦精神,来鞭策孩子们用心读书。”刘镇说。
家谱历经劫难得以保存
2000年年底,辽阳市档案馆的专家在公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家谱的保管者范垂铎家,专门复制了一份,以供研究、存档之用。
家谱的保管者范垂铎,正是范桂芳大妈的远房亲戚。他属于家谱中的“垂”字辈人,比范大妈小一辈。“听说大概在范垂铎10岁那年,他爷爷临终前留下了这份家谱,要他好好保管。文革期间,‘造反派’查‘四旧物品’,从他家翻出了尘封了几十年的家谱。那时的四旧物品一律难逃被焚毁的命运。幸运的是,当时一个村干部的儿媳妇是范家人,她实在不忍心看着祖宗留下的东西被毁掉,便担着风险偷偷藏了起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把家谱交给了村里,村里又通知范垂铎取了回去。”
范大妈给记者讲起家谱几经沉浮的经历,感慨万千:“范家人经历了文革,心有余悸,本想一把火烧了它,免得再惹麻烦。可是,祖宗留下的宝贝,实在是舍不得。几经斟酌,全家人一致同意,不论冒再大的风险,也要把家谱保存下去。”
就这样,这本《范氏家乘》历经劫难,流传至今,着实不易。范大妈说,后来有的收藏家听说了此事,想要出钱买下,都被范家人婉言拒绝了。“这是范家的传家宝,应该代代传下去。”
范仲淹次子支系
的确迁往辽宁一带
记者从辽阳市档案馆了解到,这部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后人范子岳,在任湖广云梦县知县期间,因县衙失火,案卷籍册俱焚,被谴谪至辽阳、沈阳一带。因此,范家后人的这一支系从此便在东北定居。从家谱上看,从南宋至清朝,范家这一支系的后人“为官者甚多”,官至尚书、骠骑将军、翰林府学士等。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杨倩描教授说,历史上,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一支确实迁往了东北。这一支系属于旁支,与嫡传的支系还是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这是范仲淹次子的后人,与长子的后人有所区分。
至于家谱的历史价值,杨教授认为:“范仲淹是北宋人,他的后人最晚也只能追溯到南宋,再往后就难以考证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家谱,假如是明清时期往后续的,大概还有几分可信。但如果是明清时期续的前人的家谱,就不好说了。”
杨教授说,这份家谱,应该属于先人留下的文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一般家谱里面记载的东西,往往是依据祖辈口口相传,后人整理编纂而成,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我们不妨“姑妄信之”,通常“不去考证,不必较真”。
范仲淹后裔国内外都有
据辽阳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部“范氏家乘”,后来经过保管者范垂铎以及其他几个范家后人的努力,已经续到了第33辈。从后续的家谱看,范仲淹在辽阳、沈阳的后裔达百人之多,其中不乏高级工程师、校长、企业法人等。
对此,全国著名的苏州市宋史研究专家、河北大学兼职教授方健先生认为,史学界对现存、现续家谱的史料价值通常的观念是:不排斥、不较真、不可考。“范仲淹的后裔,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目前除了孔子家谱是规定必须延续,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外,连皇帝的家谱都有几分戏说和演绎的成分。”
“因此说,我们不排斥家谱中的记载,但是因为里面人为的成分太多,我们姑妄信之吧。一般民间普遍的说法认为,家谱是记录一个人出身经历的有力证据。但在学术界,我们不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
欢迎范大妈到正定看一看
两位史学教授在分析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姑妄信之”这个词。也就是说,家谱的不可考性,在学术界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记者将了解的结果反馈给范桂芳大妈,范大妈略有一丝遗憾。她说,她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东西提供给媒体,并不是想要抬高自己或者家谱的身价,而是想为范仲淹生平的研究贡献一点力量。当得知家谱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后,她感到有点遗憾。
正定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吴传君听说此事后表示,范仲淹生于正定,是经过历史学界严格考证后得出的结论。这种结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意义重大,尤其为正定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目前还没有任何争论。70多岁的范大妈能够关注到这件事,想到及时为范仲淹的研究提供资料,本身就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治世治学精神的一种弘扬。吴传君透露,正定县将在县弘文中学建一座“范公亭”,放置范仲淹的雕像,激励青年人立志成才。将来还可能建立一座“范公祠”,广征范氏文献,供人凭吊先贤,同时也为古城增加一处新的人文景观。到时候,希望范大妈献计献策,也欢迎她来正定古城看一看并参加“范公亭”的落成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