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深夜一声闷响打乱了亚特兰大奥运会新闻中心的紧张忙碌。就像接到了命令一样,新闻中心的记者们立刻四处搜寻声音的来源。结果那响动不是新闻中心发出的,大多数人都回到自己的位置继续工作,新闻中心似乎恢复了平静。
此时新华社派往亚特兰大报道奥运会的记者杨明正在新闻中心。他刚刚报道完我国选手王军霞参加的万米预赛。听到爆炸声,他下意识地看了看表,凌晨1时17分。杨明觉得那声响动不正常,声源似乎就在新闻中心附近。
他向窗外望望百米之遥的奥林匹克公园,似乎一切照旧。但他还是决定去周围看看。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自开幕以来,已经陆陆续续接到各种恐怖报警事件30多起。就在前一天,中国游泳队在训练时,游泳馆里还发现不明爆炸物,被迫终止了训练。但这么多次“狼来了”,让媒体有些麻木了。可杨明总感觉一定发生了什么。于是当晚,他只身一人跑出去探听虚实。
走到奥林匹克公园附近时,杨明“嗅”到气氛有些异样。一顶白色帐篷搭起来的临时舞台倒塌了,灯光也黑了。而自从奥运会开幕以来,奥林匹克公园每天都热闹非凡,直到深夜仍是歌舞升平。杨明紧跑几步,到了公园门口,他果然看到几个人受伤了,其中一个女性伤势严重。杨明希望从他们口中了解一些情况,但受伤的人惊惶失措,语无伦次。
看到这些,杨明的“新闻神经”异常灵敏,不顾危险冲进了公园。刚走几步却被绊倒了。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天啊,他差点叫出声来——地上到处趴着人!仔细一看,原来都活着,他们在警察的要求下,趴在地上避险。临时舞台附近地面被炸出很深的一个大坑。杨明向现场警察求证了刚刚发生了爆炸。
这时已经警笛声大作,空中也传来了直升机的声音,公园附近已经开始拉上封锁线了。是留下来继续调查爆炸案,还是回去发稿?杨明犹豫了。最终他咬了咬牙,冲出了公园,飞快地跑向新闻中心。而这时新闻中心已经被封锁了,只让出不让进。杨明疯了一样不顾一切,奋力冲进新闻中心。他深知,国际新闻竞争分秒必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奥运会的百米赛跑。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发稿!坐在电脑前,他仍平静不下来,手一边敲字一边在键盘上哆嗦。与此同时,新华社的其他记者编辑也在行动,从周围医院、警察局陆续拿到更多的新闻素材。
结果,新华社发的这条英文快讯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一个“世界并列第一”!新华社和路透社同一秒钟向世界发出消息: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爆炸案!在奥运会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新华社抢了头功——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丰富翔实。为此国际奥委会给新华社颁发了“奖状”,上面签有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亲笔签名。国际新闻界同行也纷纷表示祝贺,《今日美国》报的记者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新华社能够反映如此迅速?新华社有记者半开玩笑地回答:我们的记者练过百米!其实,杨明曾经是打破全军纪录的撑竿跳高选手,百米跑出过11秒。
杨明仔细比较了和路透社“并列第一”的稿子,都是简单的3句话,惟一的区别在于,路透社的关键词是“explosion”(泛指爆炸),而他用了“bombing”(炸弹爆炸),由此可以推断他应该是第一个到爆炸现场并证实炸弹爆炸的新闻记者。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手机,否则用电话发稿就可以抢在路透社前面了。
事后,杨明了解到这次爆炸案中有2人死亡,一名是他看到的伤势严重的女性,另一名是一位西方的电视记者,心脏病突发去世。也许是报道奥运会过于劳累,受到刺激后引发心脏病。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闻工作的风险性。
这次突发事件的报道让杨明过了一把“战地”记者的瘾。之前他一直苦于自己是个赛事报道“豆腐干师傅”。这之后,1998年他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的专职体育记者,在美国两年报道NBA等体育赛事。截止到今年,杨明共采访过4届奥运会。24年的体育新闻报道经历让他体会到:“体育赛场是一个浓缩人生悲喜的大舞台,很多人都会有非常极端的表现,展现出复杂而精彩的人性。”寻找、感受并表达这种激情,是杨明做体育记者的乐趣。
本报记者罗乔欣RJ187图为杨明在都灵冬奥会上传递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