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中国的外资银行既不是“吃素的”,也不是拯救排长队“银行难民”的慈善使者。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他们的服务兑换成物有所值的真金白银
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已经正式向本地居民开办人民币业务。
现在看来,所谓“1元钱也能开户”只不过是外资银行问路中国的炒作噱头,不仅免费账户的门槛高,对达不到门槛的小额账户征收管理费的标准也远远高于本土银行,不仅如此,还有包括理财服务、账户服务、汇入和汇出汇款等繁多的中间业务高收费项目。以汇丰银行为例,日均余额不足10万元的账户,每月将收取150元的账户管理费,与本土银行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50倍。
显然,登陆中国的外资银行既不是“吃素的”,也不是拯救排长队“银行难民”的慈善使者。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他们的服务兑换成物有所值的真金白银。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是很意外。但笔者纳闷的倒是,按照一般商业惯例,任何新开张的买卖都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优惠大酬宾”,为什么外资银行一开场就“狮子大开口”?
首先,得益于本土银行的“预热”。外资银行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公众早有耳闻。但真正让公众切实感觉切肤之痛的还是本土银行。虽然本土银行的“收费试验”只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但当外资银行的快刀架到中国消费者脖子上时,后者无疑具备了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何况,就服务水平的档次来看,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本来就不在同一个层次。
其次,得益于消费者和本土银行的“内战”。中国消费者和本土银行虽然是“自己人”,但长期以来关系紧张。一方面,银行霸道的服务条款,僵硬的服务态度,已经让广大客户忍无可忍;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是“省油的灯”,有时也会像被逼急了的兔子咬上银行几口,比如刚刚停收的跨行查询费。总的来看,在两败俱伤的“消耗战”中,虽然银行“稍占上风”,但因此丧失了部分人脉,而消费者对“被宰”的痛感也渐渐麻木。坐收渔翁之利的外资银行自然就不必客气和小心谨慎了。
某外资行高管说,1元人民币开户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会观察内地市场一段时间后,才会确定最终的方案”。不难看出,外资银行在政策制定上也是“世移时移,变法亦矣”,外资银行之所以一进来就选择走“高端路线”,很大程度是因为本土银行和消费者“交恶”促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