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把对他们的就业援助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对“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帮助。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记者近日专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认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症结所在。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渠道不畅,一是待遇问题,二是成长和发展问题
找一个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们都满意的工作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什么样的工作算是“理想”?
离校后未就业大学生已超过100万人
记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应该从哪里着手破解这一难题?
学生司负责人(下称“学生司”):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教育部部长周济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海南、黑龙江等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却陷入困境。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学生司: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渠道不畅,说到底是两个原因:一是待遇问题,二是成长和发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失灵的,必须有公共财政和行政力量的支持。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除了有关方面要落实已经出台的诸如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户档迁转、权益保障等优惠政策外,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重视起来,在编制、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形成良性的“大循环”和长效机制。
记者: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本报昨日18版曾作报道)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你如何评价这些人的就业选择?
学生司: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这类例子很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记者:大学生这种“低层次就业”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难?
学生司:现在大学生找一个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们都感到满意的理想工作。关键是,在当今,什么样的工作算是“理想”?今年中央国家机关计划招录公务员1.2万余名,却有53万多人报名考试,而有的基层就业项目却没有招满。
记者: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吗?
学生司: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是有激情、有抱负的一代青年,如果说就业上有观念问题,影响也大多来自家长和社会。当然,每个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但这个期望值应当与社会需求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
记者:现实状况是怎样呢?
学生司: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
毕业生求职成本人均1000元左右
记者: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
学生司:教育部提出将2007年作为“全面服务年”,并联合劳动保障部、人事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组建启动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这是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服务大平台。
记者:不少大学生反映求职成本太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司:有研究机构做过统计,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人均1000元左右。这些钱主要用在路费、报名费、考试费上面。工作还没找到,钱先花了不少,这对毕业生心理造成很大伤害。我们发现,虚假招聘已经成为一些单位牟利的手段。对此我们高度关注,正在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出台政策,使政府主管的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服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实行免费。
记者:我们了解到,离校后仍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00万人。对这部分人怎样安排?
学生司:要把他们纳入社会大就业服务体系当中。还要落实他们的社保政策,特别是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和社会保险参保。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
就业形势严峻是长期问题
记者:还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学生司:这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单就大学生来讲,不上大学也要就业,而且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可能就业能力总体上还要低些,那么这些孩子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