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个同一血统的品牌和产品开始面向市场时,比拼在所难免———
一句表态会受到如此关注,缘于荣威和名爵之间的戏剧化冲突。这样微妙的冲突,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出现。
一场看似平淡的新闻发布会,却爆出本次车展的最大悬念。
上海车展开展前一天,上汽集团新闻发布会快结束时,有记者抛出敏感问题:“如何看待上汽荣威与南汽名爵之间的竞争?它们之间有无合作可能?”
上汽董事长胡茂元语出惊人:“今天,我作为上汽集团的法人代表,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希望联合,就是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了国有资产的高效运作,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有益,对消费者有益。”
时值4月,荣威和名爵已经在市场上剑拔弩张,胡茂元表态让人意外,也一下子拨开迷雾,让人看到合作的可能。在胡茂元表态之后,南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话语比较谨慎,既没有明确拒绝上汽抛出的橄榄枝,也没有透露更多意愿性信息。这也使得“上汽南汽能否合作”被媒体一致定格为本次车展的最大悬念。
同一血缘的冲突
一句表态会受到如此关注,缘于荣威和名爵之间的戏剧化冲突。这样微妙的冲突,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出现。
整个过程很简单:上汽和南汽都在积极发展自主品牌,又都选择了从国外购买资产或技术来发展自主品牌的方式;选择过程中找到了同一家并购对象———英国MG罗孚集团;由于罗孚的一女二嫁,上汽和南汽先后分别购买了MG罗孚的主流车型技术平台和生产线资产;最终,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上汽和南汽分别在MG罗孚的产品平台上开发出荣威和名爵。自然而然,当两个品牌和产品开始面向市场时,比拼在所难免。
这样的比拼随处可见:
1月30日,名爵品牌发布,同日,荣威公布售价,争抢眼球。
沪宁高速公路的入口,荣威的广告牌在中间,名爵的广告牌立在两旁,是“夹击”还是“陪伴”?
荣威和名爵的争端似乎已经白热化。
而胡茂元的表态,把大家的视线转移到了另外一面———合作。他用中国古诗表示上汽的心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上汽非常愿意和南汽友好协商,毕竟合作来自于双方的努力,上汽合作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也相信我们和南汽可以妥善处理好这件事,提高国有资产的运作效率。”
记者注意到,其实,上汽和南汽在两年前开始的并购罗孚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合作可能。2005年2月,曾有过上汽南汽将联合收购罗孚的消息,甚至明确南汽将在中方收购中占有30%的股权,可这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两者姻缘告吹,上汽在成功收购罗孚的75、25等产品平台和发动机技术后,本计划收购罗孚的资产,可南汽加入进来,展开收购战,最终南汽获得其资产拥有权,并运回国内,打造自主品牌。在这之后,从去年下半年起,竞争,逐渐成为双方之间的主题词。
合作好处多多
有人说,现阶段,双方合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当初。在汽车生产领域,投资巨大,开弓没有回头箭。
从荣威和名爵目前的发展计划看,双方确实都花了很大的精力。上汽购买罗孚75、25及发动机技术的耗费达6700万英镑,之后又宣布将在自主品牌建立初期投资36.8亿元人民币,生产规模为年产整车12万辆和发动机17万台。按照上海汽车宣布的自主品牌发展方案,将在5年里推出5个车型平台上的30款产品。相比而言,资金实力略有逊色的南汽集团,发展名爵可谓不惜血本。先期以8亿元收购了MG罗孚及动力总成公司的全部资产,之后确定的MG名爵项目设计为20万辆整车、25万台发动机、10万台变速箱,总共所需资金为35亿元,目前到位的资金已经达到18亿元。
如果从中国自主品牌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从国有资产的运作效益来看,双方如能合作,确实好处多多。
首先,汽车行业是规模取胜的行业,这规模不仅是整车规模,还包括零部件的规模。荣威和名爵同为英伦血统,应该说从整车到零部件,有许多相通之处,据说双方的首款产品荣威750和名爵7系列就源于罗孚的同一产品平台。两者各自为政,成本高,规模不显著,合作无疑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何况,目前南汽集团在资金上的压力已经很大,在今年两会期间,南汽负责人就表示希望能够获得国家资金扶持,资金需求量在20亿元—30亿元。业内人士分析,南汽由于前几年与菲亚特合资项目一直成长不良,产量少,处于亏损状况,其他不少项目也难以盈利,因而要按计划推进名爵项目,资金压力不小。
其次,在中国市场,荣威和名爵都是自主品牌兴起的代表,它们的竞争对手并非是来自英伦的同门兄弟,而是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有着相当市场成熟度的日系、美系和德系车型,与这些市场主力作战的难度,远远高于与同门兄弟作战的难度。对于上汽和南汽而言,荣威和名爵进入市场后的最大任务,不是打倒另一方,而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如果双方能够合作,自然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减少内耗。
想必,胡茂元和南汽高层,都明白合作对于双方的好处,关键问题在于,合作以谁为主,以何种模式,开展到什么层面。
能否突破障碍
如果从上汽以往与国内企业的重组合作经验来看,在资本重组过程中,都以上汽为主,但确实都带来了双赢。五年中,上汽与通用一起并购烟台车身厂,并购山东大宇,并购沈阳金杯通用,重组柳州五菱等,都取得了成功。目前,山东和沈阳的被并购企业都已成为上海通用的生产基地,在并购第二年就扭亏为盈;而柳州五菱转身为上汽通用五菱后,已成为全国微型车市场的老大,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回过头看,这些重组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并购前,这些企业已生存困难,甚至奄奄一息,而当地政府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理念来看待并购,欢迎重组联合,使得购并阻力较小,容易取得成功。南汽不论规模和影响力,都要大于以前上汽重组的企业,而且,所在地政府对项目十分关注和支持,这使得上汽和南汽的重组绝不会那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几年来,虽然国家一直提出要提升产业集中度,但实际上,由于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汽车企业的数量依然是全世界最多的,诸多中小型汽车企业虽然利润微薄,但在中国汽车市场特定的发展大潮和地方政府支持下,还是小农经济式地生存着。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就像最近国家提出自主品牌建设,全国各地的汽车企业又开始纷纷打造自主品牌,也让中国自主品牌一下子给人以“一窝蜂”的感觉,这些突然涌现的自主品牌,无疑将进入整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汽和南汽的合作果真能够展开下去的话,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提升,或许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上汽和南汽要合作,还需突破很多障碍,这种障碍有体制上的,也有地域上的,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不过,一旦突破,就能豁然开朗。(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