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不开设传统意义上的数学必修课,取而代之的却是“思维训练课”和“电脑数学课”,同时用省下的课时,增加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日前,记者在静安区新江宁小学看到,该校一年级联招班按儿童的最佳发展期改革课程设置,受到学生的欢迎。
“数电课”上体会快乐
轻轻拖动鼠标将“房间”整理干净,用复制、粘贴的方法给零乱的铅笔分类……记者在新江宁小学一(1)班的教室看到,小朋友们正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习《分类》一课。“我是按粗细分的!”“我是按削过和没削过分的!”……面对分类,学生们的想像力是天马行空,争相举起小手。
现在,这门该校独创的“数电课”很受学生的喜爱。“这里不仅有很多卡通图案,还可以玩蜘蛛牌,学习倒数数字呢!”学生曹天智边玩,边开心地说。
对此,校长任佩钧介绍说,一年级不设数学必修课,把原来一年级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抽取出来,编排成思维训练课,每周一课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数感、形感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逻辑能力的增强,适当增加数学课,小学阶段数学课时总量不变。”任校长补充说。
省下的课用来学沪语
“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打碎玻璃门,老价佃!问捺姆妈讨两钿,讨来钞票赔玻璃!”、“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蒲桃(核桃)四斤壳,吃侬玉(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了拉(在)伐?”……每周二下午,新江宁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都会响起阵阵上海童谣。
“你说的不对,是‘波浪’不是‘菠萝’,是‘房子’不是‘旁子’!”学生不标准的发音逗得全班哈哈大笑,老师周琼赶忙进行纠正。据了解,该校针对外来人员子女多、一年级儿童语言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用省下的数学课,特别开设《学说上海话》的选修课。
“外地孩子要融入上海社会,拉近与上海人的距离,会说上海话显得尤其重要。而事实也证明,一年级的孩子语言模仿力强,记忆力也强,现在已能熟练地用上海话跟我打招呼了!”周老师说。
家长称孩子更自信了
学校刚开始推行数学课程改革时,一年级学生王远翔的妈妈强女士与所有的家长一样,内心一直忐忑不安。“不按常规教学,不教孩子算术,这样的方法能行吗,孩子会不会跟不上呢?”强女士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半信半疑的她甚至还想,如果实在不行,自己就给孩子开小灶。
可是,实践下来,强女士发现孩子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了,学习也不错。她告诉记者,自己同事的孩子也同样读一年级,老师要求她三分钟做70道口算,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只做出了22道,受到老师的批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家长的压力也很大。
“对比他们,我们的孩子完全没有这样的烦恼,回家后几乎没作业,孩子也很喜欢上学。”强女士笑着说。
按“最佳发展期”设课
“这样的课程设置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最佳发展期,来提高学习效率!”对此,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分析说,一年级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学习语言类的知识比学习逻辑知识的效率要大得多。依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事实,学校将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数学的重心往高年级“上”移,而将语言类的英语学科重心往低年级“下”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晚报钱钰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