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圈养” 家长不满发帖征集“不圈养”学校,部分学校认为“圈养”利于安全
昨天10点25分,正是小学生下课休息时间,浦东新区某小学偌大的操场上却没有半个人影,学生只在教室门口玩耍着,而在一年级走廊外面更是安安静静。 原来学校有个规定,学生下课后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一年级课间不能活动。
这些天,沪上部分学校对学生课间活动采取的“圈养”行为,引起了众多议论。昨天在一热门育儿论坛上,情急的家长发帖征集“不圈养学校”名单,给其他即将入学的孩子家长作为参考,引发近200位家长“共鸣”。(记者 刘晶晶)
家长发帖
不满学校限制孩子课间活动
记者看到,网上这个调查:哪些学校的小学生课间是被“圈养”或“不圈养”的帖子目前已有了近200个回帖,“不圈养的学校”名单更是被置顶。而根据帖子的投票调查,半数投票家长的孩子在校被“圈养”。
对此,家长们纷纷表示反对。“我的孩子这学期就去过一次学校操场草坪,小孩都羡慕我们小时侯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有家长建议,学生课间活动可以由老师带领,玩些有益的游戏,放松一下筋骨,也让孩子心情愉悦。家长普遍担心孩子从早学到晚,总待在室内,活动时间没保证,体质下降,长久会产生心理问题。
发帖的“家成妈妈”表示,发帖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给一些即将入学孩子的家长作为参考,同时也让学校知道,在家长和孩子的心目中,有没有充足的课间活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衡量学校的标准之一。
记者调查
课间受限小学生们很无奈
记者根据家长提供的线索,采访了沪上近10所小学。调查发现,“不圈养”的学校一般由任课老师当课间护导,及时劝阻孩子一些较危险的动作,或者由老师带着学生做些有趣的游戏,进行“陪玩”。而开展“圈养”行为的学校采取了多种方法:有的是低年级学生课间除了上厕所、喝水不准出教室,有的学校只允许在走廊里玩,不可以去操场。有的学校一周给学生一次固定的“自由”时间,或是以“闭关”作为惩罚措施,而把到户外玩作为奖励措施。
浦东某小学:一年级课间禁玩
昨天在浦东某所小学看到,下课铃一响,教学楼外面就炸开了锅,学生们都涌出来笑闹戏耍,但楼上一年级的走廊里却是静悄悄的,只有偶尔几个学生出来上厕所,上完厕所就进了教室。有些男生一边在走廊上走,一边从栏杆上往下看,贴着栏杆磨磨蹭蹭地挨进了教室。几个正在踢毽子的四年级女生告诉记者,从上学期开始,一年级学生就不允许出来玩了,“他们蛮可怜的,还好我们上一年级的时候还没有规定。”旁边一个男生插嘴说:“我看到几个一年级的男生躲在厕所里玩着水,他们说是拖点时间可以多玩会儿。”
同济实验小学:活动地与操场无关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圈养”学校当中大部分都对学生“画地为牢”,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范围。在同济大学实验小学内,记者看到,学生的玩耍范围限制在走廊和楼梯间里,下课时操场上空荡荡的没有人。
“只有体育课、早锻炼的时候能上操场,老师说操场离得太远了。走廊地方太小了,想跳绳也不行。”不少学生向记者抱怨说。
记者还走访了浦东、杨浦、徐汇等其他几所小学,也都存在这一做法,有的学校干脆把高年级学生安排在底楼,把低年级安排在楼上,间接地阻止学生跑远。
校方解释
担心意外事故“放养”有难处
因为有个学生课间玩闹的时候骨折了,上海小学今年开学初也曾经把学生课间活动只限定在教室内。“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一、二年级小朋友很容易受伤,自己摔的、被撞的都有可能,学校把这作为惩罚措施,也是想让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校方无奈地表示。
很多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采取“圈养”,主要都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很宝贝,小孩子又容易磕磕碰碰,其实有很多时候都是意外,但万一有事家长肯定会责怪学校看护不力,我们也很难做。”一些校长告诉记者。
课间十分钟跑得太远,玩得太疯会影响上课质量则是部分学校不开放操场的原因。
专家观点
“因噎废食”不利孩子成长
市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对此认为,因为安全问题取消学生正常的课外活动,甚至不允许学生出教室,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生理成长,也会抑制孩子的天然个性的生成,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正常发育。“学校采取一刀切,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做好预防措施来解决安全隐患。”
市教委有关人士表示,根据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必须保证1小时的锻炼时间,但课间十分钟是否必须出教室活动是各个学校自己把握的,没法干涉到如此细节。“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认定还是比较麻烦,家长肯定找学校,因此学校方面比较谨慎。”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