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6日电(记者刘畅、柴海亮、王亚光)在中俄、中蒙边境线上,内蒙古的18个口岸敞开了我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催生了活力无限的沿边开放带。从满洲里、二连浩特到策克,从东至西一路走来,记者看到了内蒙古新边疆、新口岸的崛起和向北开放的热潮。
满洲里口岸作为我国最大的铁路口岸和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货物的陆路运输任务。2006年,满洲里口岸进出口货物约2171万吨,进出境人员约169万人次。目前,满洲里各大宾馆、饭店常年入住率都在90%以上,每天在满洲里生活、工作、旅游的俄蒙客人达1万多人。
物畅其流,人畅其流,使得边城满洲里日新月异,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徜徉在高楼林立、中西合璧的满洲里市,可以看到一幅幅和谐的图景:中俄蒙商贾来往不绝,买卖兴隆;整洁的居民小区里,市民或健身或聊天,悠然自得;加工贸易园区的车间里,机器声隆隆,生产线上产品源源不断……
同样,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曾经偏远而荒凉的内蒙古策克口岸,也开始在向北开放战略中获益。2003年,内蒙古庆华集团“走出去”,与蒙古国“蒙古之金”集团合作,共同开发蒙古国那林苏海特煤田,每年从那里进口煤炭过货量超过200万吨,使长期默默无闻的策克口岸一跃成为我国第七大陆路口岸和内蒙古第三大口岸。
内蒙古额济纳旗副旗长兰平薰说,策克口岸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地方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口岸经济带动的税收占到额济纳旗总税收的一多半。
向北开放,使得内蒙古诸多边境城镇获得了腾飞的契机。乌拉特中旗依托甘其毛道口岸,拟将金泉工业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煤化工、有色工业冶炼基地和口岸过货资源的承接地。二连浩特市已经把进口资源落地加工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一批木材加工项目带动了这个市的工业经济发展。东乌珠穆沁旗依托境内外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一改多年不变的单一畜牧业经济格局,建设资源型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已启动建设10万吨的锌冶炼、10万吨铜冶炼和3000吨仲钨酸铵项目等。
内蒙古向北开放,不仅兴了边,而且富了民。35岁的王泽军来自内蒙古扎兰屯市农村,1992年满洲里实行沿边开放后,即将从东北重机学院毕业的他,怀揣着3000元钱来到满洲里“淘金”。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他干过导游、俄语翻译、买卖……经过10多年打拼,如今他已成为满洲里一著名私营企业的总经理,个人资产过亿元。王泽军说:“满洲里的沿边开放,给我们这些有理想的人提供了机会。”
与蒙古国接壤的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旗,这个旗大胆提出“打造蒙古国菜篮子”的构想。仅用几年的时间,新巴尔虎右旗蔬菜出口基地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仅一个有500余户人家的呼伦办事处就建起了600多座蔬菜大棚,年出口蒙古国蔬菜5万吨左右,每天都有蒙古国客商开车来这里采购蔬菜,部分蔬菜还进入俄罗斯市场。
呼伦办事处牧民赵玉春种了4个大棚蔬菜和30亩菜地,蔬菜大部分出口,年收入超过4万元。当地500余户牧民像赵玉春一样靠种植蔬菜走上了致富路。
口岸,是内蒙古向北开放的基础。近年来,口岸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内蒙古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已被批准为常年开关的国际性口岸;策划多年的阿尔山国际口岸,随着横跨中蒙界河努莫尔根河大桥的建设,即将开通又一个中蒙商桥;阿日哈沙特口岸改为集中开关,延长了开关时间。目前,各口岸的扩能、扩容建设工程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多条以口岸为中心的铁路大通道和公路正在或即将建设。
|